医学是什么?医生又是什么?相信这是很多年轻医生最常问自己的问题。很多人用“救死扶伤”来形容医生,这实际上是放大了医学的作用和医者的能力。很多时候,医生帮助病人用的不是冰冷的手术刀,也不是价格高昂的药物,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病患的关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既是医者行医的人文准则,同时这句话也十分形象地表明了医学的边界和医者能力的有限性。医学不仅依靠技术,更依靠医生的操作过程,而这一过程不应该只包括冰冷的技术范畴,更应充斥着医生对生命的感悟,给患者以温暖的力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吴旭是有着35年从医经历的胸外科医生,对于医学,他有着深入的认知。他说自己所追求的医学,或许是一种“非常医学”。从科学角度探讨,医学是人类为了寻求健康长寿、种族延续的技术;从社会角度探讨,医学把人类拧成一股绳,去对抗生老病死的宿命,有时还会成为调和人类矛盾的润滑剂。因此,医学不仅是技术,它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它不仅是医生的专业技术,更应该是全世界民众对生命的共识。
他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孕育出能够将人文精神融入临床技术的医生。医生有四个形象示人:医学实践家、医学教育家、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活动家。其中, 医学实践家是医生最基本的特质,只有实践的医学,才能直接地、真正地造福大众。医学实践家有三大武器,手术刀、药物和语言。所谓语言就是医生给予患者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医生关于“人文关怀”的使命,更是医生应该运用自如的武器。医生和病患应当是同仇敌忾的战友,好的医生应该勇于“亮剑”、敢于“舞刀”,将生命视作最宝贵的存在。每一次治疗,都是医生知识与智慧、勇敢与果断、技术与技巧的体现。
医学实际上由51%的技术和49%人文组成。纯粹地把医学当成一门技术的医生,充其量只是一个工匠;纯粹地把医学当人文的医生,可能只是一个安抚者;技术不佳的医生可能是庸医,有技术但错误应用的也是庸医,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只有秉持“敬畏生命,创造奇迹”的理念,将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结合起来的人,才可被称为医学实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