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这些年,在学习、工作之余,几名医学前辈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是只言片语,但回想起来仍有启示作用。
查房到底查什么
1982年10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一开始做住院总医师,主要负责安排门诊患者住院,还负责住院医师排班,夜间及节假日二线值班(包括急诊),并协助各科主任大查房。
记得有一次遇见王叔咸教授,他问我当周内科6病房(肾内科)准备查哪几个患者。事先我曾问过6病房的主治医师,他说这周没有什么患者可查,于是我就如实地告诉王大夫(这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传统,无论医生级别高低,均称为“大夫”)。他听了之后很惊讶:“是我查他们的房?还是他们查我的房?”
我一下听明白了,马上就去找6病房的主治医师,说:“赶紧研究一下本周查房的目标患者吧!不然王大夫还说不定怎么个查法呢。”其实道理很明白,教学医院的主任大查房有多重意义和目的,疑难病例讨论固然是重要内容之一,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上级医师(以科主任为主)通过查房,检查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住院患者诊断、处理是否正确,病历书写是否完整规范等。此外,对于教学医院来说,查房也是教学的一部分,由上级医师向实习医师系统讲解常见内科疾病的知识、诊疗技能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医院的主任查房变成了单纯的疑难病例讨论,这是一个退步和误解。现在看来,三级查房的职责和任务还必须反复强调,并且落到实处。
千万别忽略结核病
第二件事是穆魁津教授的一句话。他曾对周围的年轻医生说:“你们以后遇到疑难病患者,说不像什么疾病都可以,但千万不要随便说这不可能是结核病。”
穆教授看过太多的结核病患者。他的这句话凝聚着他一生的医学智慧。我们曾经总结过《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疑难病例评析资料,其中大多数病例的确诊走了弯路,而在这之中,发生误诊最多的就是大家自以为非常熟悉的结核病。
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病房曾经收治了一名患者,住院时初步诊断为右上肺脓肿。此前患者曾在国外就诊,那里的医生诊断他患有肺结核。我们将信将疑,一边为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边取痰做抗酸杆菌检测,但一无所获。直到第11次痰菌检测才发现,原来真的是肺结核。开始时,患者可能合并细菌感染,诊断为肺脓肿并无大错,但是其基础疾病却是右上肺空洞型肺结核,由于合并肺脓肿,掩盖了肺结核空洞的诊断。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时至今日结核病仍是一种常见病,不可大意。
做判断是医生的职责
1985年,我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调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记得有一次大内科会诊,大家在一起讨论对一名患者的诊断,住院医师在汇报病例时提到,检验科报告RF(类风湿因子)阳性。当时,钟惠澜教授马上说:“以后检验科发报告,只需要说明检测指标的滴度是多少就可以。判定是否阳性是临床医生的责任。”
钟教授的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临床辅助科室进行各项检查时,只需要如实、客观地报告检查结果。至于如何判断其临床意义,这是临床医生的权利和责任。
现在,许多临床医生不会分析检查结果,不会看胸部CT影像,不会看肺功能检测报告,而只会看辅助科室的结论,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只有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一桶水”还是“一碗水”
我保留了一本2004年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刊,上面刊登了一篇讲述刘思职教授往事的文章。刘思职教授曾经说过:“备课不是备你讲什么,而是备你不讲什么。一堂课不可能包罗万象,我们教给学生们的应该是最有用的知识。就像我们有一桶水,应该把它浓缩成一碗水,然后讲给学生。要是你只有一碗水,就得想办法找水,这样是讲不好课的。”
每个老师在讲课之前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有“一碗水”还是“一桶水”,切莫辜负了学生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