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因此医生的第一要务是临床。所谓“临床”是指身临病床,为患者诊断治疗,通过已掌握的知识为患者服务。通过实践,医生能将在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升华,而实践获得的经验又使医生的知识得到充实。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经验也会形成新知识。
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
医生在临床中积累经验,就如厨师做菜。使用同样的食材,采用同样的操作过程,有经验的大厨可能做出一道佳肴,而家庭主妇据此做出的菜可能味道平平。大厨的技艺是在长期烹饪实践中领悟出来的,实践越多,经验就越多。
我毕业实习时跟着一名内科带教老师,他年资不高,但成长迅速,成为院内首屈一指的专家。谈到成长经历时,他曾说:“我就是喜欢接手疑难危重患者,我喜欢与患者多接触。”他问病史很细,哪怕患者谈得离题甚远他也愿意听,体格检查也很细致。虽然时间多花了一点,但让患者有很温暖的体验,同时医生自己也得到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的医生尽管理论上有一套,几十年下来,没有深入实践,可能还是业绩平平。“患者是医生的老师”,此言不虚。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在20世纪80年代曾编写过一套临床病例丛书,其中的一个病例让我记忆犹新。一名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症状,与体位明显相关,坐起时症状加重,平卧时则减轻。许多医生看过,都弄不清缘由,而张孝骞院士却判断,这是由于患者右侧主支气管内一个带蒂肿瘤造成的,患者坐起时,肿瘤阻塞支气管,造成呼吸困难加重,而平卧时,肿瘤贴在支气管壁上,呼吸困难减轻。这个推断很好地解释了患者的症状,而后续的手术结果也证实了这一推测。这些判断的方法在书本上没有,全靠医生在临床中摸索而来。
精进技艺需要多琢磨
我曾经遇到一名患者,因长期发热入院,无伴随症状,也找不到感染病灶,会诊多次均无结果,被初步诊断为败血症,然而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有一名实习医生在查房时无意中发现,患者翻身困难,并说一侧臀部疼痛。医生一摸,发现患者臀部有个脓肿,再询问才得知,患者在发热前曾在当地诊所肌肉注射,脓肿恰恰在注射部位。后经切开引流,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这个重要的病史和体征却在多次查房和会诊中被遗漏了。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病情演变、治疗效果等能否和判断的疾病一致,是诊断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果不能,就应思考诊断是否正确,这就要重新询问病史和仔细查体。有些病史,可能第一次询问时疏忽了,但如多次询问可能发现,体征也是如此,第一次疏忽或没有出现,多次检查或可发现,如皮疹的出现和消失,心脏杂音的变化,腹痛位置、强度的变化等,这种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常给诊断补充重要线索。诊断疾病有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反复询问、检查、揣摩。
现在有些年轻医生在诊疗时比较浮躁,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一掠而过,一味依赖辅助检查报告诊病,遇到疑难患者喜欢“绕着走”,查房或复诊时很少重复问病史和查体。这样的临床实践其实很肤浅,难以积累经验,且易造成误诊漏诊和医疗纠纷,需要纠正。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深入实践,塑造自己的临床风格。
理论知识是实践基石
当然,理论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临床经验的基础,也是临床经验的总结,但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没有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时眼前将是一片漆黑,无法理解临床中出现的情况,有了理论知识引路,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医生还要不断汲取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才能更上一层楼。比如,自身免疫性肝病过去报道较少,教科书中一般只是简单提及,在临床实践中很少考虑,但近年来,医学期刊上对此的报道越来越多,诊治指南也做了详细解读。关注新理论和医学动态会使临床警惕性增高,思路开阔。
医学在不断进步,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习新知识和加强临床实践更显得重要。临床实践既是新知识的源头,也是科研选题的“宝库”。无论医学发展到多么先进的地步,临床永远是医生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