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血液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科室通力协作,成功地为一名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切除了长达45厘米的脾脏,现患者已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正在进一步的康复中。
此患者为一15岁女孩,出生后三个月大时,周身开始出现散在的针尖样瘀斑,皮肤稍有磕碰,立即会出现大面积青紫,同时出现了生长发育迟缓、脾肿大等症状。家人带着患者到过多家医院,均因从没见过此种疾病而无法确诊。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病情越来越重,焦急万分中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有着二十多年丰富临床经验的王利敏主任接待了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的查体,王主任感到这决不是普通的血液病患者,而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病例。为进一步确诊,王主任立即决定进行骨髓穿刺。果然,在其骨髓组织中发现了特殊的海蓝色颗粒,并由此判断此患者患的是非常罕见的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症。由于此种病例目前国内也仅有几例,因此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后经中国血液病研究所专家验证,诊断结果完全正确。
就在这时,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脾功能亢进的症状:血小板的数量已不足正常人的1/10,并且B 超提示,脾脏的下缘已到达盆腔,需立即行脾脏摘除术。患者很快被转入普外科进行进一步的治疗。由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太低了,如果手术,术中很可能出血不止……但是,如果不手术,由于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症状就会越来越重,肿大的脾脏随时都可能破裂。更为严重的是,血小板的数量正常与否是一个基本的手术指征,如果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前应给患者补充血小板,然而行脾切除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会在短时间内激增而出现凝集反应,此时术前补充的血小板就像一条导火索,将引发患者出现极其危险的后果……“这是一种痛苦的抉择”姚秀霞主任心情沉重地说。“一名外科医生其实就是一名刀尖上的舞者,患者把宝贵的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就有必须去做,没有第二种选择”。
为此,姚主任召集了血液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个科室的术前讨论,制定了缜密的手术计划,列举了一切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无影灯下,麻醉师等人密切地配合着,姚主任和助手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患者的腹腔,已经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她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如正常新生儿般大小的脾脏占据了整个腹腔,下缘已达盆腔,其相邻的组织均受到严重的挤压,并与之产生了粘连;而脾脏本身的解剖位置也已发生明显变化,其外面的包膜薄如蝉翼,整个脾脏犹如一个高压血囊,稍有不慎,其内部的血液将立即喷射而出,患者很快会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没有丝毫的犹豫,姚主任精确地操作着:仔细分离周围粘连的组织;结扎脾动脉减少已经不足的血液丢失;缩脾;切脾;缝合,一气呵成,整个手术过程不到1个小时。手术第二天,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升至正常水平。目前患儿正在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一度失控的病情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控制。
此例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无论是明确诊断,还是手术摘除如此巨大的脾脏,均标志着市中心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又迈上了一格新台阶。这取决于该院近年来坚持以科技兴院为导向,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质量,连续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特别是对一些疑、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更是该院继医疗服务品牌之后的又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