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中心医院成功为一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施永久型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填补了我市该领域空白
20多年的心脏病史,却一直坚持药物治疗的滦平县万女士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我市首例成功接受永久型三腔起搏器植入术的受益者……
1985年,因感冒治疗不及时,万女士患上了心肌炎,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但胸闷、气短的症状却一直追随着她。最近三年来症状加重,即使平时一般的活动都会引起心悸、呼吸困难。2007年6月,万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医生建议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但因为对手术莫名的恐惧,万女士选择了药物治疗。她相信,只要坚持按时服药,自己的生命就不会出现危机;她没想到,生命的考验已经临近……
今年1月27日13时许,万女士和亲戚一起到承德某商厦购物,正在他们沉浸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中时,意外发生了——万女士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全身大汗淋漓,并突然昏倒……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将万女士接回医院,经过紧张的急救,万女士恢复了正常心律,被转入心血管内科继续治疗。
经全面检查,万女士的左心室已经扩大到80毫米,比正常人的50毫米大了近一半;而射血分数仅为30%,是正常值55%—65%的一半;并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这意味着她已出现严重性心力衰竭和传导障碍。心脏常被比喻成人体的发动机,它规律搏动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保证人体生存所需的营养成分,维持人体内环境及体温的相对恒定。更重要的是,心脏就像人体内的节律泵,定出人类生命跃动的节奏,延续着我们的生命力……一旦这台“发动机”出现问题,对健康及生命的影响可想而知,更何况万女士已经出现严重性心力衰竭——这是心血管内科领域的严重疾患,它不仅可以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类似万女士这样的中重度心衰患者来说,其5年死亡率可高达30%—50%。
经过科学、有效的对症治疗,万女士的病情恢复平稳,但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学博士郭靖涛心中非常清楚,在这平稳恢复的表象之下,万女士的体内仍潜伏着严重的生命危机。因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控制症状或心脏移植,前者往往难以长期奏效,后者供体来源困难、手术损伤大、花费多,更为重要的是,不可预知的排异反应将使手术功亏一篑。要重新帮助万女士找回以往的生活,必须另辟蹊径,而安装三腔起搏器正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这项国外医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有着独特功效,为严重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提供了新的有益的治疗方法。值得庆幸的是,万女士的情况完全符合安装条件!但与以往植入单腔、双腔起搏器相比,技术难度大,国内仅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个别医院能够独立完成此项技术。
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市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曾率先在我市开展永久型双腔心脏起搏器安装及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并成功为多例生命垂危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股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对于此例患者的救治,医务人员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郭靖涛主任为首的救治小组迅速成立,在进行了充分论证和精心准备后,于2月25日为万女士实施永久型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导管室内,郭靖涛主任、丁彦副主任、周江副主任等医护人员精心操作着每一个手术步骤,但是要通过纤细的左头静脉输入3根相互影响的起搏器电极,其难度可想而知,不仅需要操作者高度耐心、细致,还要有高超的技术;更何况由于患者左心室扩大,心脏壁已薄如蝉翼,稍有不慎电极便可能穿破心脏壁……在医护人员精湛技术的保障下,手术进展顺利,3根起搏器电极被分别精确送至左心室心外膜、右心室尖部、右心耳部……连接电极后测试,起搏器工作良好,心脏传导顺序恢复正常……整个手术过程中,万女士生命体征平稳。术后,万女士的左心室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即使爬3层楼梯也没有心慌、气短的症状,并已于3月10日顺利出院。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再一次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为承德市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4月16日,万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市中心医院复查,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丝毫不见疾病的痕迹:“我永远不会忘记市中心医院,不会忘记郭靖涛主任,不会忘记所有照顾过我的医护人员,是他们给我的心脏重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明天我就可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