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
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痛风常累及肾脏而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痛风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大类。原发性痛风并常伴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继发性痛风是继发于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病I型等。某些药物 如速尿、乙胺丁醇、水杨酸类(阿司匹林、对氨基水杨酸)及烟酸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痛风。此外,酗酒、铅中毒、乳酸中毒等也可并发继发性痛风。30岁以上的人20%以上有尿酸过高的情形,而尿酸过高的患者5%至12%会发展成为痛风。血中尿酸浓度越高,得痛风的机会也就越大。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痛风是人体对嘌呤的代谢失调或尿酸的排泄减少,造成血中尿酸增加,尿酸结晶沉淀在关节中,而促使关节发炎肿痛。典型的患者是中年男性,在夜间睡眠时因为下肢关节的剧烈疼痛而惊醒,发病的关节有明显的发热、发红与肿胀,而以大脚趾关节为最常侵犯的部位。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痛风是属于中医痹证的范围,而过多的尿酸则是一种不该有的痰浊、湿浊,中医认为痛风的主因在于先天性的脾肾功能失调:脾的运化功能有缺陷,所以痰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量少,以致痰浊内生。此时如果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或关节遭受外伤,则会促使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风关节炎。
西医治疗
急性期常用秋水仙碱、消炎镇痛剂以缓解疼痛,慢性期使用排尿酸药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使尿酸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预防痛风复发。
中医治疗
急性期多属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累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药用生石膏、知母、生地、丹皮、赤芍、忍冬藤、黄柏、木瓜、牛膝 土茯苓。慢性期多属风寒湿痹,症见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皮下结节,关节冷痛,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脉弦紧。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药用羌活、独活、防风、苍术、麻黄、薏苡仁、海风藤、秦艽、白术、茯苓、车前子。
痛风患者要多喝水,少喝酒,尽量不要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内脏、小鱼干、 白带鱼、鱿鱼、干贝、牡蛎、高汤、黄豆芽、芦笋、香菇等,家畜肉类食品及豆类食品嘌呤含量也不少,不宜多吃。但是痛风患者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吃,像蔬菜水果类则多吃无妨,避免劳累、紧张、受寒、关节损伤,避免使用各种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防止或治疗能使痛风恶化的疾病,如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