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鼻腔粘膜与鼻窦粘膜是相互连续的,加之各组鼻窦之间是相互毗邻的,故鼻腔的疾病或某一鼻窦患病如不及时治疗,常可继续影响其他窦腔而引发炎症。鼻窦炎的临床症状为:流粘稠鼻涕、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等。
导致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或诱因主要包括:
1、急性鼻—鼻窦炎:
在冬季、秋季治疗不当,或对其未彻底治疗以至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之转为慢性,此为本病之首要原因。
2、阻塞性病因:
鼻腔内的阻塞性病因,如鼻息肉、肥大的鼻甲、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鼻腔结节等各种疾病,因结构异常而阻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从而成为本病重要的原因。
3、牙源性感染:
因上列磨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部毗邻,若牙疾未获根治,易成为牙源性慢性上颌窦炎。
4、变应性因素:
近年来随着变态反应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变应性因素对慢性鼻炎鼻窦炎的影响或两者之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日益提高,曾有人认为由変应性因素而致的上颌窦炎占60%—80%。
以上是引起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与此同时,慢性鼻—鼻窦炎本身作为一种病因而引起其他疾病。
由于鼻粘膜长期慢性炎症或鼻窦脓性分泌物的经常刺激,鼻粘膜充血,肿胀、静脉淤血、渗出增加,加之细菌毒素的作用,久之发生鼻粘膜的息肉样变致鼻息肉。
在上、下气道变应性疾病的相互关系,通过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反应已被证明的基础上,我们得知上、下气道在功能和疾病上是紧密相连的,上气道的病变(鼻窦炎)可以直接影响下气道(哮喘的发作)。相关研究提示88%的哮喘病人有鼻窦炎症状,一半的鼻炎患者伴有哮喘,而鼻炎和鼻窦炎又是密切相关的,虽然鼻窦炎引起哮喘的确切机制上未明了,但有效的鼻窦炎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哮喘的症状。
在对鼻部的治疗中我们常采用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包括加强营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急性鼻部疾病或慢性鼻部疾病急性发作予以全身抗生素和/或中成药口服。
在局部治疗方面常见:
1、鼻腔用药,最常用的是1%麻黄素生理盐水,应予以强调的是滴鼻净(又名鼻眼净)一药不宜长期应用,否则可引起药物性鼻炎,使鼻塞加重或不可逆。如合并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在滴鼻剂中加适量的类固醇激素。
2.、上颌窦穿刺,此法主要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如以上方法仍不能解决鼻部问题,我们常采用手术治疗。
因内窥镜鼻外科技术出现使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日益成熟,20世纪80年代初,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创立了内窥镜鼻窦手术技术,并指出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阻塞鼻窦引流有关。消除该区域病变的影响,开放被阻塞的窦口,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炎性病变粘膜可发生良性逆转,从而使纤毛清除和腺体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达到治疗目的。我国的鼻内窥镜外科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应用鼻部疾病的诊断工作。
90年代以来许庚和韩德民先后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并向全国推广,使其很快在各地蓬勃发展,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总结出鼻内窥镜下鼻部疾病手术的一般原则:
1、凡通过较小的鼻内手术可望改善症状者,一般不施行较大手术或鼻外手术;
2、窦内正常粘膜尽量予以保留;
3、凡伴有变态反应者,术前术后宜予控制;
4、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时,暂不宜施行手术;
5、除在特殊情况下,对未成年者,不施行较大手术.对儿童恒牙未长出者,尤不宜行上颌窦根治术;
6、手术中应有计划地将手术所涉及的鼻腔鼻窦进行处理, 彻底清除窦内病变,使不遗留任何病变的上皮和腺体组织,在鼻腔内建立或保持一个通畅的持久性引流途径;
7、鼻窦手术前,均需作X线片或鼻窦CT扫描,以了解窦腔的位置大小及有无解剖异常。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常见疾病虽然一般不构成生命威胁,但因常致鼻塞、鼻涕、鼻痒、嗅觉减退及头痛而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在这个季节希望大家给予重视。
一阵秋风萧瑟,但见树叶调零,天气由凉转寒。在这个季节里我们需要防治的鼻部疾病主要有鼻—鼻窦的急、慢性炎症、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疾病。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概念的倡导,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医学研究日趋受到重视,在各种鼻部疾病中,慢性窦炎、鼻息肉因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复发,成为影响健康最常见的鼻科疾病之一。患者的生存相关质量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鼻科学界的关注,2005年4—8月,在中山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的许庚教授的带领下,对120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和20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深入探讨该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生理、功能和情感等方面的生存质量较普通人民群众明显低下,其中影响健康最主要的五大问题依次为:慢性鼻窦炎被定义为病程超过12周,以粘膜炎症为特征的一系列鼻—鼻窦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