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困难五载 内镜技术祛病
日前,我院应用新型微创技术——经口内镜下食道环形肌切开术,成功为饱受贲门失弛缓症之苦的李阿姨解除病痛。目前患者已恢复正常饮食,并于3月27日痊愈出院,成为我院自2014年在承德市率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的众多受益患者之一。
自从5年前被少见的消化道良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眷顾”后,进食哽噎、吞咽困难便成了平泉县李阿姨挥之不去的梦魇:“每次吃饭我都要准备一大壶水,咽不下去就用水顺着,但还是常常早晨吃点东西堵在那儿,到中午都咽不下去,再后来吃什么吐什么……”家人带着她辗转于北京、辽宁、河北等多家医院,尽管“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明确,但中药、西药“双管齐下”仍未能阻止病情的进展。在多年的病痛折磨下,李阿姨的身体每况愈下,就连普通的家务活都让她感觉力不从心,羊年春节之前,李阿姨的病情突然加重,不仅进食不畅就是饮水也很困难,一家人陷入了绝望……但春节时来家探望的亲友讲述的就诊经历,重新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3月6日,李阿姨在家人的陪伴下慕名来到了我院。通过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比正常人扩张了近1倍的食管,以及食管下段鸟嘴一样的狭窄改变赫然入目。
结合李阿姨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我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李建辉教授对病情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因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下段食管括约肌呈失弛缓状态,食物无法顺利通过,由于大量食物和水分滞留在食管内,初期食管呈梭状扩张,以后逐渐伸长和弯曲。由于此例患者病史已长达5年,不仅食管扩张严重,而且狭窄部位仅0.5cm,口服药物和支架植入等方法已无法治愈,经口内镜下食道环形肌切开术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势,但患者长期进食困难造成全般营养状况差,加之病情已进展到重度,对术者的专业水平和手术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我院已应用此项技术为多例患者解除病痛的成功经验,李建辉副院长决定给予李阿姨经口内镜下食道环形肌切开术治疗。
带着最后的希望,3月16日李阿姨住进了消化内科。李建辉副院长根据她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带领医务人员制定了科学周密的治疗方案:术前,采取支持治疗使患者身体状况达到最佳状态;术中,做好各种意外的应急处理;术后,积极防止感染。3月19日,李阿姨及家人期盼已久的手术如期进行。胃镜直视下,在厚度只有3-4mm却又有着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之分的食管壁中,李建辉副院长精细而娴熟地操作着每一个手术步骤:食管右后壁黏膜层“开窗”;分离食管黏膜与肌层,并在黏膜下层开辟一条长约10cm的“隧道”,直至贲门口下方;沿食管黏膜下层,切开食管下段及贲门周围的环行肌;用金属钛夹闭合“隧道入口”……不到1个小时手术便顺利结束,狭窄如鸟嘴样的食管腔得以彻底修复。
在医务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术后第5天李阿姨便恢复了正常饮食,“失而复得”的稀粥、包子、香蕉、苹果重新成了她的“最爱”。“都说‘民以食为天’,但过去5年中我的‘天’塌了。”刚刚还满脸康复喜悦的李阿姨眼中泛起了泪花,“感谢承德市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