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对老年人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由于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脏器功能较差。贫血时,血红蛋白数量减少,人体内红细胞携带氧的数量也会减少,长期下来就会导致体内各个脏器在缺氧的状态下工作,很容易导致或加重各种相关的疾病。病人表现乏力、面色苍白、食欲减退、舌炎等,同时,贫血对神经系统也有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头晕、失眠、嗜睡、烦躁、甚至出现精神错乱等症状。此外,贫血还会使心脏供血能力下降,长时间的贫血很容易导致心绞痛、心率失常的发生,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
老年人贫血的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营养性贫血
包括因造血原料铁缺乏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和因造血原料叶酸、维生素B12缺乏而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见的婴幼儿、孕产妇因营养不良造成的营养性贫血已逐渐减少,而老年人的营养性贫血则有逐渐增加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咀嚼功能下降,做饭时习惯将食物煮得很烂,造成食物内叶酸丧失,加之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使叶酸、维生素B12吸收减少,长期下去就会引起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另外,部分老年人由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往往选择不恰当的节食或长期素食,而造成另一种造血原料——铁的摄入不足,有的老年人喜欢喝浓茶,长期则会影响铁的吸收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另外,由于老年人基础病较多 ,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可能影响胃肠道对叶酸、维生素B12、铁剂的吸收,如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在三年以上则可能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
另外,老年人慢性胃肠道疾病、肿瘤导致肠道慢性失血亦是引起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在此提醒广大老年朋友,一旦发现患有营养性贫血一定要高度重视,并且要及时治疗才能避免病情的加重。
治疗时,营养性贫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补充造血的原料。轻度的营养性贫血食疗就可以,叶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动植物食品中都有叶酸,如肝、肾、绿叶蔬菜、土豆、麦麸等。食物中叶酸的来源主要是新鲜的绿色蔬菜和水果,动物的肝和肾中含量也不少,乳制品、肉类和鱼中含量也较多。
据相关资料表明食物中的叶酸极不稳定,在空气及日光中容易被破坏,长时间烹调或做罐头的过程中破坏约50%—90%,牛奶中的叶酸经煮沸1分钟后约损失叶酸达2/3,维生素C有利于保护叶酸不被破坏。因此,即使是含量很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果烹调不当、长时间煮沸、长期贮存,叶酸则大部分被破坏。 维生素B12主要含在动物蛋白中,如肝、肾、肉类、乳制品、鱼、贝类和蛋类。植物性食品中多不含维生素B12,只有大豆中含有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在中性和弱酸环境中比较稳定,在碱性和强酸性环境中可被缓慢分解。牛奶经巴氏消毒法消毒后损失7%,煮2—3分钟会损失30%维生素B12。所以市售的消毒牛奶,不宜煮沸过久。铁主要分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前者主要存在于瘦肉、肝、肾、血液中,人体易于吸收,后者主要存在于芹菜、菠菜、胡萝卜、香菇、海带、紫菜、黑木耳等,植物中的铁需在肠道内转化后吸收,酱油中含有较丰富的铁。人体每天只需从食物中获得约200微克叶酸、约1微克的维生素B12、约1毫克铁,这些均可通过合理膳食、纠正偏食及正确的烹调习惯而得到很好的补充,而不至于引起高脂血症和高血糖的发生。中度以上的营养性贫血需要药物治疗,一定要到医院在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药物,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不可乱补。通过规范补充叶酸、维生素B12、铁剂等,大部分患者1—2个月后即可痊愈,及时治疗贫血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