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小明上小学一年级时,常因患“感冒”、“支气管炎”耽误功课,使爸爸妈妈非常焦急。他们四处打听想寻求一个良方使孩子少患病少误课,但是屡屡不见成效。
小明患的是“感冒”吗?
3年前小明自从得过一次肺炎治愈后就经常患“感冒” 、“支气管炎”,几乎每隔 1—2 个月就要上一次医院,吃药、打针甚至输液。
每次得病的主要表现就是咳嗽、流涕、鼻塞、打喷嚏,严重时还会喘息,大多在夜间或清晨犯病或加重,并常因吃太甜或太咸食物而诱发。每次发病爸爸妈妈便带他到附近诊所,医生按“上感”、“支气管炎”、“鼻炎” 给一些感冒冲剂和消炎药口服,严重时再输几天液。每次咳喘、流涕控制后用不了多久又会再复发,且一次比一次重,误课越来越多,直到一年前小明再次“感冒”, 吃药、打针、输液 10 多天仍咳嗽不止,这才由父母带到我院儿科门诊。我们仔细询问小明病史、查体并做了相关检查后开了几种抗过敏和扩张支气管的口服药和一种喷雾剂。经使用两天后小明的症状就逐渐消失了。此时我们告诉小明的家长,小明每次患的并不是“感冒”、“支气管炎”、“鼻炎” ,而是儿童哮喘。
哮喘怎会误诊为“感冒”?
经我们指导针对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治疗,小明已有1年不再患“感冒”、“支气管炎”了, 这使小明的爸妈既欣慰又自责,后悔不该将孩子咳嗽、流涕误认为普通“感冒”而长期乱投医,延误治疗。 然而,像小明这样把哮喘长期当反复“感冒”诊治的儿童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小学还真不少见。
据调查显示有50%的哮喘患儿在发病后 3年才明确诊断。再此之前常常以反复“感冒”、“支气管炎”误诊误治。那么儿童哮喘怎会误诊为“感冒”、“支气管炎”呢?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患儿在接触多种刺激因素(如病毒感染、花粉、尘螨、冷空气、高渗性食物等)时,气道呈高反应性,发生阻塞、气流受限、炎性分泌物增加,出现反复发作的流涕、咳嗽、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哮喘可与变应性鼻炎同时存在。一些婴幼儿发病的最初症状是流涕、反复或持续咳嗽、或在呼吸道感染时伴有喘息,因而很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肺炎。
所以如果患儿反复患“感冒”,每次都发展到下呼道、持续10天以上或使用抗哮喘药物治疗有效,则应考虑哮喘的可能。切不可一味按单纯呼吸道感染无休止的使用抗生素及含解热镇痛药的感冒药。
小明的哮喘是怎样治疗的?
小明的病情诊断明确后,我们向他爸爸妈妈讲解了诱发哮喘的各种相关因素及怎样寻找和避免接触这些诱因,如不吃过甜、过咸等刺激性食物,适当加强锻炼,避免呼吸道感染,尽量不接触花粉、宠物等。 同时教他们掌握了呼气风流速仪的测定方法,定期测定和记录,做好自我检测。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目前防治哮喘发作的首选药物。小明很快学会了吸入方法,每天坚持吸入两次。在咳喘症状明显时再加用一种β2―受体激动剂吸入。 经以上治疗,小明的哮喘有效控制了。一年多来不再因经常“感冒”上医院和反复使用抗生素了。自然也就不再因病耽误功课了。
近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工业发达国家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已成为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由于约1/3—1/2中、重症儿童哮喘可迁延至成人,希望儿童家长对此病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勿将哮喘误诊为“感冒”,延误治疗,酿成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