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部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部以上部位的骨折,包括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和小粗隆骨折,其中最常见者为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占骨折3.58%,由于大多数患者是老年人,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亦有增加的趋势。
老年粗隆间骨折特点:
第一,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部分病人在伤前即可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偏瘫等全身疾患。伤后常卧床不起,较易发生肺炎,静脉炎等合并症,因而虽死亡率较股骨颈骨折低,但较其他骨折仍有较高的死亡率。
第二,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无论何种类型的骨折,均极少不愈合,即使不处理亦可愈合,主要的问题是常遗留有内翻,下肢外旋和短缩畸形,骨折愈合后,很少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其他合并症。
(一)伤因:
股骨间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其主要原因为骨质疏松,使骨小梁变得极为脆弱。同时老年人的自御能力较差,反应迟缓,因而当遭受轻微外力时即可发生骨折,大多为生活性损伤。如平地滑倒或绊倒,由床上或坐椅上跌下致伤等,与股骨颈骨折相似,亦可由直接或间接外力,或两种外力引起。直接外力即外力直接作用于粗隆部,或沿股骨干长轴作用于粗隆部;间接外力即指粗隆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因而往往以小粗隆为支点,嵌压形成小粗隆蝶形骨折。
(二)类型:
按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分型。骨折线由大粗隆向内下达小粗隆部,即沿顺粗隆间线型,称为稳定型;反之,骨折线由大粗隆下向内上达小粗隆以上者,即逆粗隆间线型,称不稳定型,不稳定者较易发生髋内翻畸形。
按骨折的原始状态分型,凡伤后即有髋后翻畸形者为不稳定型,且原始内翻愈严重,经治疗后,遗留髋内翻畸形的可能性愈大;反之,原始无髋内翻者,为稳定型,后遗髋内翻畸形的可能性较小。此种分型方法易被患者及家属理解,对预后的指导治疗更具有实际意义。
主要临床表现为外伤后出现肿胀、髋部不能活动,不能站立负重,因骨折是在关节外,因而局部肿胀及压痛均较股骨颈骨折显著,有的患者数小时后即可在髋外侧出现皮下凝血斑,另外,伤肢的外旋和短缩畸形亦常较明显。
(三)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有两种:
(1)牵引疗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但条件是患者能够耐受牵引的长时间卧床及精心的护理。牵引时间约需8-12周。因长时间卧床及老年患者患有其他疾病,易导致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心衰、脑血管意外等;死亡率高,牵引不当髋内翻发生率高,目前已很少采用。
(2)内固定法:即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内固定方法较多。如:闭合复位,穿针外固定架固定,操作简单,无需切口,在局麻下即可完成。动力髋(加压滑动螺丝钉)内固定,股骨髓内钉内固定,空心钉内固定等。医生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内固定方法。手术内固定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合并症的可靠方法,有些患者及家属对老年粗隆间手术治疗存有恐惧心理。认为:“这么大年龄了,能否承受手术呢?”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首先粗隆间骨折就是老年骨折,再者在正规医院能否手术,医生有严格的标准和适应症,术后几天的切口疼痛老年患者都能够承受。手术治疗后患者可早期活动,避免长期卧床给老年人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属护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