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和致死性疾病,如未经及时治疗,部分患者10—30年可发展为肝硬化,30—50年可发展为肝细胞肝癌。据统计,我国现有乙肝患者4000万左右。许多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都存在着恐惧、焦虑、有病乱投医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治疗的效果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因此提醒乙肝患者: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类型及治疗
1、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功正常、乙肝病毒(HBV)滴度不高,称为非活动性慢性HBsAg携带者,病情相对稳定。
应对方案:戒酒或限量饮酒。同时第一年每三个月查一次肝功 ,若持续正常,以后每6—12个月复查一次,不需要治疗。监测过程中如转氨酶升高,到专科医院就诊。
2、HBsAg阳性、HBeAg(e抗原)阳性、HBV滴度升高、肝功正常,慢性HBV携带者。
应对方案:因病毒滴度高,病情稳定程度差,除了保护肝脏外,要缩短化验监测时间,每3—6个月化验一次肝功 ,如肝功异常,请到专科医院就诊。如40岁以上,特别是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除检查肝功、病毒指标外,要考虑做肝穿组织学检查,定期加做包括B超、甲胎蛋白(AFP)在内的肝癌的筛查。此种情况也不要盲目用药,因为处于免疫耐受期,单靠药物很难使病毒滴度下降。
3、不管HBeAg阳性还是HBeAg阴性,只要HBV滴度升高,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活检显示中/重度炎症,称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携带者的ALT水平升高是反映肝脏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较强指标之一,但不是100%。
应对方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病毒水平是决定临床疾病进展和患者长期预后的主要因素,和肝脏炎症坏死有相关性,和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率呈正相关,所以HBV水平是肝脏病变和临床进展的最主要驱动力,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部分病人需要做肝穿明确肝脏炎症而确定诊断,肝穿操作简单,对身体没有影响。
走出乙肝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成年人无需接种乙肝疫苗
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乙肝者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医务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性伴侣和配偶,新入伍的军人,保育人员,运动员等。
误区之二:保肝药多多益善
慢性乙肝的病人经常会超出医生建议范围吃很多所谓“保肝药”、保肝保健品,其实对肝脏并不一定有利。因为药剂量过大、品种过多或疗程过长,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诱发危险。尤其是保肝药物不能治愈肝炎,只是暂时降低转氨酶(ALT),肝炎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而且需较长期用药治疗。
误区之三:空气可传染乙肝
乙肝不会通过空气、消化道或饮食传播,同室工作、交谈、一起进餐不会被传染。乙肝一般也不会通过握手传染给其他人,除非双方有血液或体液接触。
乙肝患者要树立信心,与医生密切的配合进行治疗,让我们携手共筑健康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