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各种死亡原因的1/3,其中80%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国家,2020年这一死亡数字将增加到2500万人,其中的1900万人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形势更为严峻,集中体现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在近四五十年来逐年攀升,速度惊人,其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
近三四十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年人突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猝死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这里面包括大家熟知的一些名人,这些人白天忙工作、事业,晚上忙应酬,非常辛苦。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青中年就是拼命赚钱,到老年再花钱买命。”这是非常荒谬的人生设计!最遗憾的是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健康意识、缺乏健康知识,“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必须关注自己的健康,加强健康意识,用科学引领健康,用科学指导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的全身性疾病,它作为基础病理改变累及全身各系统不同脏器的动脉血管而发病,最常见的就是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冠心病、心衰、肾衰等。
而吸烟、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如热量过高、高盐、低钾、高饱和脂肪与高胆固醇、缺少体力活动、大量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人体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当前,全世界的烟民有10亿,超重肥胖者有12亿,缺乏运动的静息生活方式是亿万人的时尚生活,而迫于未来的竞争与挑战,拼命学习、少运动对18岁以下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危害不浅。中国2004年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表明,我国的烟民高达3.5亿,9亿人被动吸烟;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1.6亿,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4000万、肥胖6000万,超重2个亿。1998年就有260万人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每13秒钟心血管疾病就会夺去一个中国人的生命,10年后的今天,形势更为严峻。就北京市来讲,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迅猛,尤其是35—44岁北京男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在近15年间增加154%。这里面最主要原因就是前面所讲的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人体代谢异常等,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干预和控制。
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由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为源头,这相对占最大比例,相对少的成分是遗传背景,二者互动,形成多种危险因素,导致血压升高、糖脂等方面的代谢异常,再作用于动脉血管壁,产生一系列血管生物学改变,如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或炎症反应等。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就是代谢性血管疾病;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即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变化都是近年来新提出的。尽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不断进展的全身性血管性疾病,可以导致重要脏器、血管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尽管这里面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探讨,但我们觉得思路是日益清晰的,此病是可防可控的。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阶段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多种病因的外界因素+遗传背景,二者互动,导致机体出现血压升高、糖脂异常、超重肥胖等代谢异常阶段,这一阶段可能就发生在青少年,甚至是儿童时期。第二阶段是机体的代谢异常再作用于动脉血管壁,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等,导致动脉血管壁的结构出现病理性改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血管管腔狭窄,临床上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为“患病阶段”。第三阶段是当动脉血管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出现了重要脏器或组织的缺血性症状,如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直至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事件,形成致死或致残等严重临床后果,我们可以称这一阶段为“发病阶段”。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最佳时机,应把握在第一阶段,尽可能不突破第二阶段,医学上又将在此时期积极的防治工作称为“一级预防”;而将在已经发病后的积极防治工作,即防止复发称为“二级预防”。前者可以获得最佳的临床效益和社会效益。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要点 中国是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的国家,同时也是医疗卫生资源浪费较大的国家之一。因为有些情况完全没有按科学依据来引领健康或指导预防,如很多老百姓不太懂医学保健知识,还是靠广告和朋友介绍去吃药和防治疾病;有些是不怎么规律服药,而靠每年2—3次输液来预防心血管疾病;总认为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其实源头可能在儿童或青少年,现在发现不良生活行为对青少年往往有更大的诱惑,人在18岁以前形成的精神、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可能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走出上述的种种误区,注重宣教,用科学的证据引领全人群进行从儿童开始—青少年更重视—中年人强化—老年人继续的全方位防治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戒烟: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界定吸烟是疾病而不是嗜好,所以要坚决戒烟。
2、坚持适宜的运动,走路是最安全、不需要特殊条件、适合各年龄段的运动。
3、合理膳食,关键是把总量控制好、合理搭配,特殊人群(如心衰、糖尿病患者)应由医生指导,每餐7—8成饱。
4、坚持一个好的、平和的心态,培养如社交等健康嗜好。
5、坚持使用有科学依据的、有预防作用和改善预后的药物,就这一点要请广大老百姓去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全面检查、评价和诊断,规范用药。通过上述工作使得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都达标才可以。
6、积极预防血栓。
7、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等做分类终生健康管理。
8、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我们已经开始组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广泛联盟。首先是强调医学多学科的联合;改变过去坐堂行医的传统,走向健康宣教大课堂;坚持以大医院为中心,诊断复杂疑难病例,抢救危重病人,同时,与基层卫生院和社区门诊建立好疾病防治网络。
索引:
2004年公布的由52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多中心大规模国际性临床试验,其中包括7000多名中国人参与的病例对照试验,回答了“冠心病的发生过程中,到底遗传因素是主要的还是后天可以杜绝的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和诸多危险因素是主要的?”这一问题。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结果是:90%的心肌梗死可被我们身边所检测到的、可控制、可改变的致病因素所解释、所预测。按照其权重的排序,诸多致病因素依次为: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结构中缺少蔬菜和水果、精神紧张、坚持少量饮酒(保护因素)。根据该研究结果,10个心肌梗死9个可以被解释,6个心肌梗死5个可被预防。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美国人。美国近30年来人均寿命延长了6年,其中3.9年归功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有效预防。这30年中美国主要成功抓了戒烟、成人高血压检测、评估、干预和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现在要从70—80岁进一步延长5—10年的寿命,关键点还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上。一旦把握住这个关键点,把烟戒了,把饮食和运动管理好,把心态调整好,把高血压、血糖、血脂都调整好,不但预防了心血管疾病,而且对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可谓一石多鸟。有些学者讲“90活不过,那是您的错”,我们十分同意这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