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肠道疾病可以引起便血,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自己得了痔疮,自行买一些药物应用。有些人特别是女同志因害羞不愿去医院诊查,使许多疾病没能得到早期的诊断及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便血是指排便时大便中混有血液,或便前便后带血,甚至排出的全为血液,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主要部位于肛管、直肠或结肠,有时位于小肠,可由局部或全身多种疾病引起。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部位的高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肛门、直肠下段常排出鲜血或附着在成形大便的表面;结肠上段出血时,血液常和粪便均匀混合,并呈酱红色;小肠以上出血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排出柏油样大便,若出血量多、排出较快,较高位出血也可排暗红色或鲜红色便。便血可以是纯血,也可以与粘液共存。
一、可引起便血的疾病
1、下消化道病变:
肛管疾病:痔疮、肛裂、肛瘘;直肠疾病:直肠炎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肠结核、放射性直肠炎),直肠肿瘤(直肠息肉、乳头状瘤、直肠癌及临近肿瘤浸润直肠),直肠损伤(硬结粪块、异物等损伤直肠粘膜引起)。
结肠疾病:包括炎症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克隆式病、结肠憩室炎与憩室溃疡、结肠癌、结肠息肉等。
小肠疾病: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美克尔憩室炎及憩室溃疡、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
2、下消化道血管病变:
缺血性肠病: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套叠、肠扭转等。
血管壁病变:动脉瘤破入肠道、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及维生素PP缺乏、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3、全身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凝血机制障碍: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
尿毒症:尿毒症后期常导致肠粘膜糜烂与溃疡引起出血。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广泛性中小动脉炎。
二、专家提示:
如果有便血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
1、发病前病史:有没有不洁饮食,或接触放射线等;
2、血便的颜色与性状:呈鲜红、暗红还是混有脓和粘液,大便与血相混合还是与血分开。
3、便血的发生及出血的过程:是便前还是便后,便血多长时间,有没有伴随腹痛,腹胀等其他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明确诊断,制定其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使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
目前结肠癌及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发病年龄较以前明显提前,而直肠癌、结肠癌发病早期症状往往只是便血,所以提醒有便血的朋友,尽早到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