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增多的缘故(胆结石的形成主要是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高致不断在胆管析出和堆积的结果)。据调查,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胆结石的发病率可高达7%,其中,胆囊结石占胆结石总数的80%以上。患了胆囊结石怎样治疗好,是患者很关心的问题,下面谈谈目前医学界对此问题的意见。
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指出:一个长有结石的胆囊,往往已失去了它的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保存一个有病的胆囊就相当于保存一个病灶。实际上胆囊切除前,相当多的情况是胆汁已直接经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因此,在胆囊切除前后胆汁的流向是一样的。而且很有趣的是,人的神经系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胆囊切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肝细胞会在餐后人体需要胆汁时,增加胆汁分泌。因此, 切除胆囊后不会明显影响消化功能。
胆囊结石如长期内科保守治疗,可发生许多严重并发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一组资料统计,对胆囊结石100例作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肝炎82例,阻塞性黄疸5例,肝硬化4 例,脂肪肝3例,肝结核2例,肝癌1例,正常肝仅3例,且发现有胆囊结石病程越长,肝脏病变也越重的规律和特点。临床实践证实,胆囊结石常并发急性胆囊炎,严重者能发生胆囊积脓、坏死和穿孔,可危及生命。从胆囊颈管脱出的结石如果阻塞胆管,还有可能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此两种并发症的病死率高达50%以上。82%~95%的胆囊癌患者,同时有胆囊结石存在;而在患胆囊结石时,胆囊癌的发病率为1.3%~7%。由于胆囊结石的刺激,还易使胆囊良性息肉癌变。总之,胆囊结石如长期内科保守治疗可说是后患无穷。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对胆囊结石施行外科手术,特别是腹腔镜摘除手术,应抱积极态度,即对确诊的胆囊结石,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胆囊多发结石或充满型结石,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应及选择身体条件最好的时期手术。因为目前选用的内科治疗方法,如中药排石、消炎利胆和一些偏方等,疗效一般都不令人满意;体外碎石疗法并不十分安全,疗效也不太理想;口服溶石药物如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等,1年半内,很难将大的(直径大于1.5厘米)胆固醇结石消融,此种药物对胆红素结石无效,且此药物较昂贵,一般患者经济上难以承受。
“静止型”胆囊结石宜早手术,有些静止型胆囊结石无症状,有人主张对这种结石不作处理,可动态观察,一旦胆绞痛发作再行手术。这种做法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危险,因为结石长期拖延下去,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脏器功能生理性衰退和其他疾病的发生,还很有可能失去最佳手术时机,根据上述情况,权衡利弊,对胆囊结石的治疗,绝大多数医生主张还是及早择期手术好 。
随着微创手术在腹部外科日益广泛的应用,对90﹪胆囊结石患者可做腹腔镜手术;70﹪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可做十二指肠镜,也可由EST(奥迪氏括约肌切开),EPBD(气囊导管扩张)等微创手术所解决。而肝内外结石也离不开胆道镜,胆道镜的使用可使残石率由40 ﹪降至5﹪以下。近年来承德市中心医院先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腹腔镜、纤维胆道镜、十二指肠镜,利用微创外科治疗了近千例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总管结石、胆囊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粘连性肠梗阻及其它腹腔疑难顽症,此种手术方法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疤痕轻,受到了患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