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之一,是人体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最重要的是参与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部分。缺铁性贫血就是由于体内的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属于营养性贫血。是世界各地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目前世界上约有7亿人患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是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育龄期的妇女。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约有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约1/3患缺铁性贫血。发达国家中亦有20%的育龄妇女及40%左右的妊娠妇女患缺铁性贫血。其发病数量之多,地域之广,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每天只需从食物中摄入约1—1.5毫克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一些情况下需铁量增加,则需增加铁剂的补充。引起缺铁的原因很多,主要为三大方面:一是铁的摄入不足及需要量增加,如长期偏食,铁的摄入不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育龄期的妇女,包括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等,铁的需要量增加,容易出现铁缺乏。二是铁的吸收障碍,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吸收不良综合症,萎缩性胃炎等铁的吸收减少。长期饮浓茶,喝牛奶等就可影响铁的吸收。三是铁的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消化道出血、痔疮、子宫肌瘤、月经过多等。
缺铁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潜在缺铁期(贮存铁缺乏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缺铁性贫血期。缺铁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一般能够正常工作。随贮存铁的耗竭,骨髓中的红细胞可利用铁减少甚至缺乏,红细胞生成受限,出现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此时如能及时补充铁剂,则可纠正缺铁,反之则可出现缺铁性贫血。病人出现疲乏无力,毛发干燥、舌炎、反甲、皮肤苍白、头晕、记忆力减退、抗寒能力差,易发生感染等。儿童则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异食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严重者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甚至心力衰竭,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早期发现缺铁,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对有可能引起缺铁病因的人,特别是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育龄期的妇女,如月经过多等。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缺铁,应在医师指导下补充铁剂。食物中含铁量较丰富的有:海带、紫菜、发菜、黑木耳、香菇、菠菜、猪肝、瘦肉等。经常食用亦可起到补铁的作用。另外婴幼儿、母乳喂养,及时补充含铁强化食品,减少牛乳喂养,避免偏食,即可减少缺铁的发生。如能在缺铁早期及时补充铁剂,亦可使病人在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以前得以治疗。而不发生缺铁性贫血,从而保障了人们的健康水平。缺铁是可以预防的,提醒人们应当重视缺铁性贫血的早期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