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胸痛系指由食管自身疾患而并非心脏疾患引起的胸痛,因此又称之为非心源性胸痛,这种疾病近年才被人们所认识。大量调查证实,因心绞痛样胸痛而就诊的患者中,约10%—30%的心脏常规检查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这类病人约50%的胸痛起源于食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每年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60万人中,约18万人被证实其胸痛为食管源性而非心脏病引起,这还不包括未行心导管检查的病人。研究表明,尽管这些患者的心脏检查正常,但很多人仍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因而寻求长期的医疗保健。据统计,美国每年仅用于这些患者的医药费用约3亿美元。
由于食管源性胸痛的临床表现酷似心绞痛,故难与冠心病引起的胸痛相鉴别。食管源性胸痛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这种胸痛可能是由于酸、碱等因素刺激食管上皮细胞内的化学感受器,或是食管壁张力产生变化,如痉挛、扩张等刺激神经肌肉系统的机械感受器所致;也有研究表明,吞饮过热或冰冷的食物或液体使食管温度感受器受刺激,或由于急性食管哽咽、嗳气使食管过度扩张,作用于伸展感受器也可产生胸痛。
然而,无论何种致病机制,由于食管与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在体表和皮肤上的定位相互重叠,食管为第3颈椎到第10胸椎,而心脏为第1至第10 胸椎,故食管源性胸痛与冠心病引起的胸痛部位极为相似,常难以鉴别。食管源性胸痛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有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较少见的病因还有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刺激性食管和内脏痛阈降低等原因。其胸痛的特点通常为:疼痛可持续数小时,多位于胸骨后,不向两侧放散,睡眠或进食能使其减轻,抗酸剂可缓解。由于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引起的胸痛常为心绞痛样,常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服用硝酸甘油或钙离子拮抗剂后可缓解,这种胸痛较难与心源性胸痛鉴别。
由于临床70%—80%的胸痛通常为致命性的,因此对不明原因的胸痛应首选心脏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以除外心源性因素,这是一条重要原则。一旦这些检查阴性时应考虑食管功能检查,以确定胸痛来源,其检查方法主要包括:食管动力学检查、食管pH值监测、放射学检查及内窥镜检查等。食管源性胸痛的治疗是临床的一个难题,由于诊断不特异,目前只有药物治疗、食管扩张及食管肌层切开等三种治疗方法,且都有一定疗效。
承德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心绞痛样胸痛的患者,在排除心源性疾病后,及早去医院诊治以解除胸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