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收到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来信,信中说8年前被诊断为糖尿病,当时血压、血脂及心电图均正常。平时对血糖控制得非常严格,甚至出现低血糖。曾经多次化验糖化血红蛋白均大致正常。最近因胸闷、心前区不适到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不解,问为什么他的各项指标控制得都不错,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最近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就越差。有些糖尿病患者尽管总体血糖水平不高,但血糖波动幅度却很大,同样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血糖的异常波动除了与糖尿病本身,尤其是胰岛功能衰竭密切相关外,还与气候、应激情况以及饮食控制不佳、药物剂量不足、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有关。比如:寒冷刺激可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夏天炎热多汗,血液浓缩也会使血糖升高;患者出现外伤、手术、感染、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呕吐、失眠、劳累及急性心肌梗塞等应激情况时,可使血糖迅速升高,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有的患者自行将药物减量,有的长期不查血糖,以上都会造成血糖升高。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确保血糖平稳呢?
除了进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外,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及给药方式也非常重要。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作为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手段可以降低空腹血糖的波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诺和龙)、-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等,对于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效果较好。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传统给药方式,胰岛素作用的高峰与血糖浓度匹配性差,导致血糖忽高忽低,波动性较大。而胰岛素泵可以通过持续输注胰岛素,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尤其夜间有足够的基础量,消除黎明现象,不再发生清晨高血糖。同时胰岛素泵可设置每个人每小时不同的基础率,使胰岛素治疗符合个体化的生理需求,增加治疗的随意性,同时避免每日多次注射的痛苦,给药方式更隐蔽,使患者的生活更方便。
承德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于2003年开始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至今,已为十余名患者装配了胰岛素泵,其中最小的患者只有6岁,通过佩带胰岛素泵,这些患者的血糖都控制得非常平稳。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初发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胰岛素治疗的临床观察,效果显著。经过2周的治疗,大部分患者仅需少量的口服降糖药物就可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个别患者甚至可以不用口服降糖药物,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就可以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总之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血糖波动性,这样才能延缓糖尿 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