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我院儿科病房常有发热伴头痛、呕吐的患儿住院治疗,经过脑脊液检查,其中一部分患儿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均已康复出院。因此,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要提高警惕,及早到医院检查,以免贻误治疗。下面,我就谈一谈儿童常见的几种脑炎或脑膜炎的相关问题。
病毒性脑炎和病毒性脑膜炎
均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如果炎症过程主要在脑膜,临床重点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实质,则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因为病毒感染,其中,80%为肠道病毒,其次为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但在临床工作中,多数患者很难确定其病原体。病毒性脑膜炎多数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如腮腺炎、病毒性腹泻病、单纯疱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等),故容易误诊。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软弱、嗜睡等,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经过要比病毒性脑膜炎严重的多,除了上述表现外,还会有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果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则可能合并了脑疝,危及生命,部分患儿伴有偏瘫或肢体瘫痪表现,若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患儿则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躁狂、幻觉、失语、记忆力障碍等,易误诊为癔病或精神疾病。病变累及锥体束时出现阳性病理征。
化脓性脑膜炎
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许多化脓菌都能引起本病。但2/3以上的患儿是由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三种细菌引起,2个月以下小婴儿及新生儿易发生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我们常说的流脑就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可以通过血流、临近组织器官等途径侵犯脑膜。大多数急性起病。部分患儿病前有数日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胃肠道感染史,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三方面,其一是感染中毒和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惊厥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皮肤瘀癍、瘀点和休克;其二是颅高压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和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等表现;其三是脑膜刺激征,以颈项强直最常见。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脑表现不典型,如体温可高可低、头痛呕吐不明显、惊厥不典型等,或仅表现为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等。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
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年以内发生,尤其在初次感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自从普及卡介苗接种和有效抗结核药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预后有很大改进,但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典型的结脑起病多缓慢,临床表现分为3期。早期(前驱期)主要症状为性格改变,如少言、懒动、易倦、烦躁、易怒等,可有发热、盗汗、消瘦、呕吐等,年长儿可述头痛,此期约1—2周。中期(脑膜刺激期),主要为颅高压的表现,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惊厥等,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小婴儿则表现为前囟膨隆、颅缝裂开,部分患儿出现面神经瘫痪、运动或语言障碍等脑炎体征。此期约1—2周。晚期(昏迷期)约1—3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由意识朦胧、半昏迷继而昏迷,频繁惊厥发作,患儿极度消瘦,呈舟状腹,常出现水、盐代谢紊乱,最终因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致使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以上三种脑炎或脑膜炎的诊断主要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以及其他的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特异性病毒抗体等。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如果病情轻且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不会遗留后遗症。如果病情重或治疗不及时,部分患儿会遗留轻重不等的肢体瘫痪、智力低下、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脑炎或脑膜炎,无论病情轻重,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