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以前,肿瘤还是一类少见疾病,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00年全球癌症死亡例数已超过7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按此趋势,预计到2020年每年新发病例数将再翻一番以上。目前癌症占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19%,居常见死亡原因的首位。
著名肿瘤专家孙燕院士指出:肿瘤是一类古老的疾病,但又和现代化相关。说它古老,是因为肿瘤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远远早于我们人类,人们在恐龙残骸的骨骼上可以看到肿瘤性病变;也有埃及木乃伊已被证明曾患骨肿瘤和膀胱癌,而我国早在周代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并有专门从事这方面诊疗的医生——疡医。那么,这么古老的疾病为什么又说和现代化相关呢?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在各种环境污染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肿瘤的本质
目前我们在临床上对肿瘤的认识仍然基本上停留在细胞水平。可以定义为:生物机体内的正常细胞在众多内因和外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而具有过度增殖的能力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异常增殖既不符合正常细胞的生长规律,也不符合机体的生理需要。内因有遗传、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和紧张焦虑等等,外因则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多种因素。
目前,大部分临床肿瘤专家已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肿瘤是由机体自身细胞而来,不是外来的;
2、肿瘤是一组细胞在多种外因长期作用下发生了质的改变而成;
3、在肿瘤形成中,内因很重要。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在阐明,原癌基因的突变、扩增、重排和抑癌基因的缺少、丢失、失活或变异,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4、为了防治,医生将肿瘤的发生发展分为5个阶段:
癌前阶段——细胞已经发生一定改变,但仍然不是癌。既可以发展成癌,也可以恢复到正常。
原位癌——细胞刚刚发生恶变,已是癌。
浸润癌——癌细胞已由发生的部位向深处浸润。
局部或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由发生的组织沿淋巴管转移到淋巴结。
远处播散——癌细胞随血流转移到远处器官。
5、上述不同阶段,在诊断、治疗上所持的态度、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
6、肿瘤是一类非常不均一的疾病,不但临床表现各异,治疗上也很复杂。迄今尚无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能治疗所有肿瘤,而且从长远来看可能也不大。因此,常常听到的广告、偏方、秘方宣称能治愈肿瘤,如果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欺骗。
7、在多数肿瘤中,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综合治疗、适度治疗才是目前各种肿瘤治疗的最佳选择。
8、循证医学、诊疗规范化和个体化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公认的趋向。
与肿瘤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几个概念
根据肿瘤细胞形态与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恶性肿瘤。命名时,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恶性肿瘤中起源于上皮组织者称为“癌”,起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但某些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瘤”或“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尽管名称中没有“癌”或“肉瘤”,仍属恶性肿瘤。
常用定义中,肿瘤内涵最广,包括良、恶性肿瘤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瘤。癌是指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等。肉瘤指来自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如纤维肉瘤、骨肉瘤等。癌和肉瘤同属恶性肿瘤,但两者间存有明显的差异。癌的发病率要高于肉瘤10倍以上,且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成人,肉瘤多见于青少年。癌偏爱淋巴道转移,肉瘤对血行转移情有独钟。习惯上把癌和肉瘤细胞统称为癌细胞,把所有的恶性肿瘤称为“癌症”。
机体的正常细胞在不同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首先表现为细胞数量增加,但细胞形态尚未发生改变,此时称之为单纯性增生。增生细胞的大小、形态、排列等方面均与正常的细胞有所不同时叫做非典型增生。如果细胞形态与起源组织的细胞形态差异(又称异型性)逐渐加重,但尚未发展为癌,这个阶段属于癌的前驱阶段,即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从理论上讲,所有恶性肿瘤都有癌前病变,但实际上,许多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阶段难以被目前临床检查手段所发现。另外,并非所有癌前病变都会变成恶性肿瘤。癌前病变本身可以长期相对稳定、停止发展,甚或可以恢复正常,仅有一小部分最终发展成恶性肿瘤。因此,认识癌前病变,积极发现和治疗,就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粘膜白斑、慢性子宫颈炎、纤维囊性乳腺病、慢性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皮肤慢性溃疡等。
癌变仅见于粘膜的上皮层或皮肤的皮表层内时称为原位癌,是癌的最早期,可完全治愈。原位癌常见于子宫颈、皮肤、支气管、胃、前列腺和乳腺等部位。
一点癌
指体积很小的癌,可以认为是刚形成不久的初生癌。病人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经过正规治疗,一般均能获得痊愈。
从一点癌发展为明显的癌需要很长时间,其间如不仔细体检很难发现。专家认为,50—60岁为多数癌症发生的高峰年龄,那么40岁左右就可能是“一点癌”的发病高峰年龄。因此,40岁左右的中年人应注意健康检查,及早发现“一点癌”,将其消灭在萌芽阶段。
副肿瘤综合征
特指除肿瘤本身压迫、浸润和转移所引起的症状以外的其它全身性表现。了解它的意义在于有的肿瘤在暴露之前即有本征,可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另外,有时它比肿瘤本身更具危险性,需予以特殊治疗。肿瘤得到控制,本征可消失,如再出现,则提示肿瘤的复发。
肿瘤防治策略的选择与优化
人类在不同年代对肿瘤的认识不同,这会直接影响到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众所周知,乳腺癌是目前综合治疗在各种癌症治疗中最成功的典范之一,下面以乳腺癌治疗的演进为例加以说明。
早期医学认为乳腺癌等实体肿瘤是一类局限性疾病,应在扩散前给予手术切除。当时的医生切除了乳房内的肿瘤,延长了少数患者的生存期,接下来发现切除全乳房效果会更好一点。按照这个思路,外科的先驱者创立了将患侧乳房及其周围部分组织一并切除的所谓“乳癌根治术”,使乳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30%左右,这是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在手术范围由小到大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医生们又将手术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所谓的“乳癌扩大根治术”,但这一次治疗方式改变的结果却让人失望,更大范围的手术只带来了更大的副损伤,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提高疗效,因为患者多死于远处转移。由此,医生们认识到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是趋于远地转移的,有些患者在临床上还未发现乳房肿瘤时就已经发生了。
近代确立了全新观念: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由此改变了治疗思路:不再盲目追求扩大手术范围,而是围绕手术进行全身治疗。疗效被提高了,人类在与乳癌的较量中又一次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后,医生们又发现,保留乳房的小手术,加上术后放、化疗,同样可以达到以往大手术的效果,在不降低疗效的前提下保存了乳房,使女性患者美丽与健康同在,人类医学终于向理想的人性化治疗靠拢了,这是医学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表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控制正常细胞的生长,影响肿瘤细胞的发展,同时也有生化和免疫学的改变。由此在乳腺癌的治疗上,内分泌治疗、基因靶向治疗相继取得突破。
从乳腺癌的治疗演进历程中不难发现,人类对乳腺癌本质认识的程度越深入,其治疗效果就越提高。手术、放疗、化疗是其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部分患者选择性地辅以内分泌治疗、基因靶向治疗可以得到更好的收益。在综合治疗中,治疗不足,达不到最佳疗效;治疗过度,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加重对患者的副损伤。
综上所述,在乳腺癌的治疗中,综合治疗、适度治疗是目前的最佳选择。这一原则适用于大部分恶性肿瘤的治疗。
链接
2007年,经河北省卫生厅正式批准,在市中心医院原放化疗科的基础上成立承德市放化疗中心,该中心是我市唯一一家市级放化疗中心。该中心拥有46张床位的独立病区和一支包括医疗、物理、技术、护理在内的专业团队;省内首家拥有瑞典医科达全数字化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全套进口设备,在我市率先开展了各种肿瘤的现代常规放疗、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同步放化疗等国内一流肿瘤综合治疗技术,填补了我市多项肿瘤治疗技术空白,带动我市肿瘤放射治疗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中心开展了各种良、恶性肿瘤的现代常规放疗、三维立体适形放疗、同步放化疗、贯序放化疗、生物治疗、基因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目前已累计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患者2000余人次,有效率达国内先进水平;该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多位著名的国家级肿瘤专家定期来院对疑难重症病例进行会诊。因治疗技术规范,疗效颇为显著,赢得了业内同行及全市广大肿瘤患者的信赖及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