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多发于婴幼儿的急性传染病,常发生在气候变化多的季节,如夏秋季节。该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3天—6天。传染源是患者,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10天左右即可康复,少数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从而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其患病部位是在手、足、口。大多数患儿最初在口腔、舌面上及颊黏膜、上颚黏膜可见到小红点,基底呈灰白色,周围绕以红晕,呈红色粟米样疱疹,继而形成口腔溃疡。同时,伴有手掌面、足掌面及足跟边缘数个到几十个大小如米粒样疱疹,随着病情的发展也可在四肢、臀部出现红色丘疹,但不多见。这几处病损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发生此病时婴幼儿会感到红疹之处又痛又痒,嘴痛影响进食,大多数孩子伴发热约37℃—38℃,个别可达到39℃甚至40℃。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本病关键在于预防,家长朋友应掌握一定的预防知识:
1、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和痂皮全部脱落为止,托幼机构中已经接触患儿的易感者,应检疫2周;
2、应做好婴幼儿的个人卫生,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换衣服,咳嗽、打喷嚏时要掩鼻,并清理好由鼻排出的分泌物;
3、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
4、应保持婴幼儿所在的室内空气流通,餐具、玩具、图书等要定期消毒;
5、给孩子沐浴时,不要用成人使用的肥皂,应选用适合婴幼儿的沐浴液或其他油性物质;
6、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
7、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适度运动及充足睡眠,以提高其免疫力。如果怀疑孩子患了手足口病,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确诊。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
1、口服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
2、如果口腔内黏膜破损疼痛影响进食,应涂抹对局部黏膜表面有麻醉作用的药物、药水,如冰硼散、复方西瓜霜等;
3、发热38℃以上可适当用退热药,注意多给婴幼儿喝水,以防出现脱水现象;
4、若发热持续不退,应适当静脉补充液体或口服补液;
5、患儿饮食应为易消化食物,以利于排出毒素、减少体液流失;
6、帮患儿剪短指甲,避免搔抓患处可能引起的皮疹感染及愈后瘢痕;若患处已被孩子抓破要在患处涂抹抗感染药膏;
7、用温热水帮患儿洗热水澡,然后在患处涂抹炉甘石洗剂。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
一定要注意对患儿的隔离,不要再送其到托幼机构或学校,否则既不利于恢复还可能传染他人;另外,患儿是否需要留院观察及住院治疗,家长务必要接受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