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希望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宝宝,而一旦新的生命在母亲体内安家落户,胎儿就会贪婪地从母体中汲取需要的一切,促使母亲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贫血就是妊娠时常见的并发症,尤以缺铁性贫血为主,其次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其它类型的贫血较为少见,其发生率因营养状态、有无细菌或原虫感染、有无遗传异常等情况而有所不同。据统计,我国妊娠期贫血的发病率约为30%。
什么是妊娠期贫血
血红蛋白(hb)浓度因性别、居住地区、怀孕与非孕或怀孕时服用与未服用铁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正常成年女性血红蛋白 ≤110g/L时即可诊断为贫血。妊娠期,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红细胞的量增加相对较少,导致血液稀释。如果血红蛋白≤110g/L而≥100g/L时,通常被称为妊娠期生理性贫血,又称为相对性贫血。此类贫血非真性贫血,多可于产后数周内恢复至正常。当血红蛋白≤100g/L时,或红细胞≤3.5×1012/L或红细胞比积≤30%时,我们就可判断其合并了妊娠期贫血,为妊娠期真性贫血,属于病理性贫血。我们再根据红细胞的体积、形态、血清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等水平测定,即可确定贫血的类型,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妊娠期贫血的发病原因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妊娠期保健意识明显增强,由贫穷引起的贫血已非常少见。但由于妊娠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加之孕妇的饮食结构不够多元化,过于精细,或者进食单一、偏食,孕期反应剧烈造成摄入不足以及过度烹调导致叶酸破坏;有人认为喝奶可以补钙而过度摄入,以致影响铁质的吸收;营养过剩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合并胃肠道疾病等原因,仍有30%左右的孕妇发生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贫血主要是由于缺铁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其次是因缺乏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统称为营养性贫血。
之所以在妊娠期容易引起缺铁或缺乏叶酸而出现贫血,是因为铁和叶酸都是机体内的造血原料,正常情况下,机体内有一定的储备量,而每日代谢的日需量靠膳食中获取,即可保证机体的需要。当怀孕时,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对铁、叶酸等物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此时对铁的需求量大约是正常人的6—8倍,对叶酸的需求量大约是正常人的4—8倍 ,如果仍仅靠从食物中获取,是很难得到很好的补充的。如果体内的储存铁耗竭,就可导致血红素合成障碍而出现缺铁性贫血;而体内叶酸缺乏,可影响红细胞DNA的合成,促使机体代谢异常,从而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妊娠期贫血的危害
妊娠期贫血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都是很大的。孕妇贫血后,因为机体供氧不足,容易感到疲倦,并出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活动后气短、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贫血可因心肌缺氧引起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心力衰竭;因严重组织缺氧可引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水肿、子痫等;子宫缺氧可导致子宫收缩无力,引起滞产、产后大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另外,由于妊娠期贫血孕妇机体抵抗力差,易导致产后感染,甚至不易控制。
由于孕妇贫血,子宫内缺氧,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生长迟缓,产生低体重儿、早产儿等;严重贫血时可引起宫内窒息、死胎、流产等。而且妊娠期贫血的母亲所生的宝宝生长到1—2岁时,较普通孩子更易发生贫血,所以积极地预防和治疗妊娠期贫血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妊娠期贫血三要点
妊娠期贫血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历体内铁或叶酸储备的减少、机体代谢的异常,最后才引起缺乏性贫血的发生。因此,妊娠期贫血是可以预防的,合理膳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一、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从妊娠20周开始,母体红细胞总量扩充加快,胎儿发育需求量增多,早孕反应一消失,就要尽量多吃一些含铁、叶酸或维生素B12丰富的食物。含铁多的食物如血豆腐、动物肝脏等,每周可吃2—3次,还可经常吃一些瘦肉等;黑木耳、海带、紫菜、香菇、发菜、茄子、胡萝卜、菠菜、豆制品、鸡蛋黄等含铁量也较多,可经常食用;使用铁锅炒菜也可增加铁的摄入;还可补充一些含铁添加剂的食物、酱油等。
二、食物要多样化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以助于铁的吸收。没时间做饭的职业女性,可带些自己喜欢的牛肉干、卤鸡蛋、葡萄干、牛奶、水果等上班。三餐间补充些零食,也不失为纠正妊娠期贫血的好方法。职业女性周末一定要给自己煲点排骨汤、鸡汤等,平时家中冰箱里应放些罐装八宝粥、黄瓜、番茄、鸡蛋、火腿肠等,做早餐食用。
三、妊娠中后期多吃高蛋白食物
妊娠中后期胎儿发育增快,只要每周体重不超过1公斤,就要多吃高蛋白食物,比如牛奶、鱼类、蛋类、瘦肉、豆类等,这些食物对贫血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但要注意荤素结合,蔬菜、水果也要跟得上,以免过量食用油腻东西引起消化不良。
另外,避免过度烹调,营养过剩,同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6以及动物蛋白质等。建议妊娠中期以后,每日口服硫酸亚铁300毫克、叶酸5毫克,可很好地预防妊娠期贫血的发生。
妊娠期贫血的治疗
一旦确定有妊娠期贫血,即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其治疗原则是祛除病因和补充治疗。如确定为缺铁性贫血,则给予口服补充铁剂,最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乳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需要注意的是,饭后服用可减少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加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剂的吸收;服药的前、后各1小时左右应避免喝茶、喝咖啡、喝奶等,以免影响铁剂的吸收;注射铁剂副作用较大,一般不主张用,只有严重贫血急需补充,或严重胃肠道反应、胃病不能耐受口服补铁时才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经治疗,一般缺铁性贫血可在2月内恢复,恢复后仍需继续补铁2—3个月,以防复发;如果确定为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则应给予叶酸10毫克日三次口服,同时补充维生素B12治疗,一般用药30—45天可恢复正常。
小知识:宝宝也要防贫血
根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卫生研究所的一项调查,5岁以下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为10.3%。
贫血原因面面观
一、饮食结构不合理。如果准妈妈很挑食,没有注意补充动物肝脏等铁元素含量高的食品;或者宝宝长大以后吃的多是牛奶、面食或者洋快餐等,很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还有的宝宝新鲜蔬菜和水果吃得少,体内缺少叶酸而引起贫血。
二、孩子吸收有障碍。有些孩子平时偏食、喜欢吃油腻以及味道厚重的食品,结果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发生铁吸收障碍,就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另外, 孩子经常腹泻或者呼吸道反复感染,会对摄取铁元素产生一定影响。
三、其它原因。一些血液方面的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都会造成孩子贫血。因营养过剩或偏食引起的铁元素缺乏导致的缺铁性贫血,被称为“富宝宝”的流行病。
怎样发现孩子贫血的秘密
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贫血的孩子容易“打蔫”,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老想呆在那儿或者躺在那儿。也有一些孩子贫血的症状表现为易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指甲,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孩子的指甲是瘪下去,到末端的地方再翘起来一点,在医学上叫“反甲”。此外,孩子如果日渐消瘦,脸色不好,指甲、眼睑、嘴唇发白,头发枯黄、没有光泽,也是贫血的症象。
孩子补铁要趁早
合理喂养是纠正贫血的重要途径。母乳中含铁量比牛奶高,且易吸收,所以孩子应尽量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对预防贫血也很有益处。不管孩子缺不缺铁,足月儿生后4个月,早产儿生后2个月,就应该开始补充铁元素。3—4个月的婴儿,可给蛋黄1/4个,以后逐渐增加到1个,5—6个月加菜泥,7个月后可加肉末、肝泥等。
食补胜过药补
预防儿童贫血的根本就是要合理饮食。父母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特别是要让孩子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菠菜,豆制品,黑木耳,动物的心、肝,牛肉等。为了预防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还要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全麦面包、粗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