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转眼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季了。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应注意保健养生。
中医学认为,春天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季节。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肝属木而主风,属于自然界的东方,旺于春季。所以春季养生不好,不注意调养,易伤肝,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都容易发寒性疾病。 从中医角度来说,春季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生气。此外,春天阳气升,春天的药膳调养,要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人体正气。
调好情志益健康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此时人的情志易于急躁发怒,因此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防治体内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所以,春季应保持心情舒畅,顺应肝调达之性,才能达到祛病强身的保健目的。
首先,人们应克制情绪,以免伤肝。作为“郁闷压抑”和“暴躁易怒”这两种脾性截然相反的人,是春季保健的重要对象。针对这两种人群,中药汤剂分别给予“舒肝理气”和“柔肝清热”法调补是首选。除此,在春季的食疗上,郁闷压抑的人应有选择地多食芳香通气的茴香、萝卜和橘子等,同时可取黄芪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煎汤代茶饮。而暴躁易怒的人则应多选食苦味、酸味的苦瓜及山楂等,同时可取菊花10克,决明子10克,甘草3克,煎汤代茶饮。
春季饮食推荐
“三月养生重在阳” 一些患者有乏力气短症状,春季是最好的治疗时机。春季养生的饮食宜淡。春天应选择既利阳气升发又清淡可口的食物,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等,还应多吃些新鲜蔬菜和野菜,如春笋、菠菜、韭菜、香椿、荠菜、柳芽等,以利体内积热的散发。尤其儿童、老年人和消化能力弱者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如柑橘、柠檬、小白菜、油菜、西红柿、胡萝卜等。不要过食油腻、黏硬的食品,如元宵、粘糕、油炸食品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养生的小药方。
川芎、白芷代茶饮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头风病、鼻炎、风寒湿痹病等病症;天麻代茶饮适用于肝风眩晕、头痛、神经性偏正头痛、肢体麻木、高血压病等病症,对肝风内动之神经衰弱亦有良效;牛蒡子、海带代茶饮适用于春季流脑、发热恶寒、头痛寒战、咽喉疼痛等病症。
春季应控制饮酒。初春时节,寒气较盛,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和肝脏阳气之升发。但不能贪杯过量。据医学研究表明,体重60公斤的健康人,每天只能代谢60克酒精,若超过限量,就会影响健康。
春季运动要科学
春天,冰雪消融,万木吐绿,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冷,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
建议人们早些睡觉,早一点起床,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中医认为,春天的阳气在树林、江河、湖边的空气里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着一种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锻炼犹如一剂活血驱邪药,吐故纳新,是痰湿体质人的良药。人们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或漫步于芳草小径,或疾行于河畔林间,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身心合入大自然之中,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利。同时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