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2日是第四个“世界肾脏日”,主题是“高血压与肾脏病”、“稳定降压,保持肾脏健康”。高血压与肾脏病的关系密切,常常“形影不离”,互为因果,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这一主题提醒人们,尤其是高血压和肾脏病患者,注意两个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增强防治意识。
一、高血压与肾脏病的发病情况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快速增加。估计全国现患病人数为1.6亿,发病率在19%左右,也就是说每5~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慢性肾脏病,同样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调查显示,大约9~10%的人患有慢性肾脏病,而其中只有7%的人知晓患有肾脏病。慢性肾脏病具有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危害性大的特点。肾脏病可以导致高血压,也就是肾性高血压,据统计肾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人数的5~10%,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首位原因。
二、高血压“傍”上肾脏病,严重者可致尿毒症
高血压不但可引起心脏病和中风,也常常引起肾脏损害。
人有两个肾脏,在腰部左右侧。肾脏在人体的功能相当于一个“环保卫士”,也就是说它能把人体内多余的水及有毒的东西通过尿液排出去。动脉血从肾动脉进入到肾脏,经过各级分支动脉到达肾小球,肾小球像筛子一样,把毒素通过筛子漏出去,随着尿液排出,而干净的血液汇集到肾静脉,回到身体里。尿液是由肾小球内血液通过压力压出来的。因此,肾脏血流丰富,血管压力高,也是高血压最容易损害的脏器。
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程早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肾脏自身调节的作用,并不出现肾脏结构及功能上的改变。病情一般缓慢持续地发展,5~10年后可出现轻至中度肾动脉硬化,肾单位缺血、萎缩,导致肾实质损害。高血压使肾小球的滤过压力增大,导致肾小球内的压力也增高。这就好比刚提到的筛子,筛子滤过一侧的压力增高,滤过的东西就会增多。所以患上高血压后很容易出现蛋白尿,因为蛋白在通过“筛子”时被增高的压力滤出,漏到了尿液里。时间长了,这个“筛子”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损害。
高血压性肾损害的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的不适,必须通过一些特殊的检查才能诊断,因而早期多被忽视。病情进展,病人可有夜尿增多,在此之前,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查往往都是正常的,但应用比较敏感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尿液异常,其中最主要的是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增加。一旦高血压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就要更加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因为这意味着随后不久可能就会出现肾、心、脑等脏器的明显损害。
随着高血压对肾损害的进展,患者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就可以发现蛋白尿,但程度一般较轻,多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2克,少数可有大量蛋白尿。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多无或仅有少量的红细胞,肾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此时患者常同时出现高血压引起的其他器官损害的表现,如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和脑血管意外等,还可引起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一般与肾小动脉硬化程度平行,故高血压患者眼底检查非常重要。
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因高血压的程度、时间的不同,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其对肾脏的损害也不一致。可以表现为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及恶性小动脉肾硬化症,二者对肾脏损害的速度和引起的病理改变是不同,都可以导致肾功能不全,发展至严重阶段引起尿毒症。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以上说的是高血压对肾脏实质内小血管损伤引起的肾损害。高血压还可引起肾的大动脉形成狭窄,从而引起肾缺血,加重肾损害。
三、肾脏病治疗不及时可致高血压
肾脏病是高血压的病因。高血压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高血压有多种原因,如内分泌异常、神经系统异常、应激性反应、药物等等。而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它包括肾实质病变,如急性、慢性肾炎和肾血管病变,如一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等引起。
肾脏病会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有很多,人们对其机制的解释一般有两种,一是肾素分泌增加,造成血管收缩;二是水钠潴留造成血容量过多。
肾素是肾脏分泌的活性物质,它主要的作用是让血管收缩,血管一收缩血压就升高了。肾脏疾病时,比如肾脏缺氧、肾脏里面有炎症等,都会造成肾素分泌增加。
肾脏担任了体内的“环保卫士”,多余的代谢产物和水都是由它排出去的,现在它生病了,水和钠排不出去,在体内蓄积,容量就会过多。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水肿,另外一个表现就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很多肾脏疾病伴随的重要表现,随着肾脏病的好转,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升高的血压又可以降到正常水平。但多数慢性肾脏病所致的高血压则持续存在,进行性发展。
高血压与肾脏关系既密切又复杂。高血压能引起肾脏损害,而很多肾脏疾病又易出现高血压。高血压与肾脏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不断发展。不管是原发性的高血压,或是继发于肾脏病的高血压,严格控制血压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预防、稳定、甚至逆转高血压性肾损害,亦可避免发生心、脑、血管等并发症。同样,也需要积极治疗肾脏病。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护肾功能,健康的生活。
四、控制高血压有效地保护肾脏
不管是高血压引起了肾损害,还是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控制高血压对有效保护肾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没有任何并发症的高血压病人,血压要控制在140/90以下。但是如果一旦出现高血压性肾损害,血压就要控制在130/80以下。
选择既能降压又能保护肾脏的药物
首选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前者又叫普利类,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苯那普利等;后者又叫沙坦类,如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这两类都是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有时候肾脏病的病人即使没有高血压也会给他用,就是因为它可以降低肾小球内的压力,减轻肾脏的工作量。它们还有抗炎、抗纤维化的作用,也能保护肾脏,减缓肾脏发展成尿毒症的速度。所以在肾脏科,有肾脏病的高血压病人,当然首选就是这两大类药物,包括肾功能不全的早期都可以用。它的使用原则就是早期、足量、长期、联合。
使用这两大类药主要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密切观察病人血清的肌酐和血钾变化。还有就是,使用ACEI类药物的患者约3%~10%可能会出现咽痒、干咳,轻者一、二个月就可以自行减轻缓解,明显不能耐受者可以换ARB类的药物。
联合使用降压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如果单一药物不能很好的控制血压,则需要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高血压发病机制很多,有的是因为血管收缩,有的是容量过多,有的是因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强。所以现在高血压的治疗也提倡“鸡尾酒疗法”,把每条引起高血压的路都阻断。这样不仅每种药的用量会减少,副作用相对还会减少,甚至会抵消。所以联合用药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原则。除了ACEl、ARB类降压药,其他可以联合的降压药,比如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α、β受体阻滞剂,还有一些复方制剂,比如复方降压片等,也可以使用。
对短效的降压药,现在已不主张作为常规药物天天使用,尤其是给老年人使用时,可以使每天的血压波动较大,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长期用它们还会引起血尿氮增高,有时会引起电解质的紊乱,比如低钾血症。但有的人血压只是一时波动,高上去了,这时用短效的药物,如硝苯吡啶普通片,临时把它控制下来是比较有用的。
降压治疗,既要有原则,又要实行个体化。老年人降压尤需适度。
科学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础
高血压的病人需要低盐、低脂、低热量饮食。如果同时还有肾脏病,则要根据肾功能的情况来限制相应的饮食。有肾功能不全时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含磷的食物也要限制,很多高蛋白的东西磷的含量也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水产品。此外,肾排钾少了,容易形成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直接抑制心跳的一种原因,所以钾的摄入也要控制。戒烟限酒,休息,适当锻炼。过胖者要减体重,保持标准的体重。还有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专家提示
1、初次发现高血压,必须作全面检查以明确有无肾脏病,尤其是40岁以下者,或伴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有水肿、尿泡沫多、夜尿增多和腰酸等临床表现者,以及有肾脏病家族史者。
2、当高血压变得难以控制时,应考虑是否合并了肾脏病。
3、高血压与肾脏病并存时,降压药的选择和使用要慎重。
4、定期作尿液检查,尤其是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即可以早期发现肾损害,又可以预测患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的风险。
5、观察血压控制情况,并应定期进行肾脏方面的检查,及时调节降压和肾脏保护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