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蛰伏了一个寒冬的病毒、细菌也乘机大肆繁殖。婴幼儿免疫功能差,加之易患维生素D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锌缺乏症等营养性疾病,容易受到这些病原体的侵袭,而春季气候多变,天气忽冷忽热,婴幼儿不适应气候的变化。进入春季以来门诊患儿明显增多,下面就向家长朋友们谈一谈婴幼儿春季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 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病毒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和接触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烦躁不安、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热程2-3天,不超过一周,多数患儿于3~4天内自然痊愈。婴幼儿并发症多见,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喉炎及支气管肺炎。并发细菌感染者血常规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防治策略:
1、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大量维生素C、加强护理、注意隔离。
2、可服用板蓝根、大青叶、等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但不要超过一周。
3、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亦可用退热栓剂或温水浴降温。
4、咳嗽重者适当选用小儿止咳糖浆等化痰止咳药物。
5、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抗菌素。
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自然病程3-4天,如果3-4天后仍有发热、较重的咳嗽、喘息、精神差等症状,要警惕合并其他疾病,及时到医院就诊。
肺 炎
临床表现: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也称喘憋性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肺炎,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居室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致病微生物较多时容易发生。细菌、病毒、支原体均可引起肺炎。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和接触感染。支气管肺炎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频繁的咳嗽、气促,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腹泻或呕吐,重者可出现心肌炎、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重症肺炎的表现,肺部听诊早期不明显,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化脓性胸膜炎、脓气胸等并发症。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主要由病毒引起,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突出表现为喘憋和肺部的哮鸣音,喘憋可呈阵发性,严重发作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患儿的全身症状较轻,可不伴发热,部分患儿伴有轻度的腹泻。病程一般为1周至2周。
防治策略:
1、肺炎患儿一般需要住院治疗。
2、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如吸氧、雾化吸入、抗感染治疗及其他的对症治疗。
3、做为家长,要加强护理,给予患儿营养丰富的饮食,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
4、注意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表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流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冬季的11月份至来年的5月是发病高峰。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然发热、寒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及抽搐、颈部僵硬等。爆发型流脑起病急骤、凶险,表现为休克或反复惊厥、昏迷,严重的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3岁以下婴幼儿除发热、呕吐以外,常常拒食,并伴有腹泻、睡眠不安、尖声喊叫,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及小婴儿可有前囟饱满、尖声哭叫、面色发灰、精神萎靡等不典型表现,皮肤瘀点和瘀斑是流脑的重要特点。
防治策略:
患儿一定要住院治疗。脑膜炎双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所以,临床上多选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予以对症治疗如降颅压、抗休克、支持治疗等。护理方面家长要给予患儿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热量,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果发现患儿有意识、呼吸等改变,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手足口病
临床表现:去年的手足口病曾引起大家的恐慌,今年入春以来,又有了各地发生手足口病的报道,如河南、山东等省市。在这里有必要再将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一部分患儿在肛门周围和下肢皮肤也会出现类似的皮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全身症状。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防治策略:
如果患了手足口病,首先要注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粪便等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不要随意丢弃,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不要急着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口服利巴韦林、板蓝根等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如果1、患儿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3.发热、精神差。4、年龄在3岁以下。要到指定的医院留观。如果患儿出现精神差或嗜睡、易惊、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提示病情严重,要及时到定点医院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