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为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更好的保护心脏的健康,世界心脏健康联合会每年9月开展“世界心脏日”活动,其口号是:做21世纪健康人——有力的心脏、聪慧的头脑、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美好的心境、有序的生活。今年9月25日为世界心脏日,其主题为“肥胖与心脏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肥胖是引发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的危险因素。其中,腹部肥胖对健康影响较大,因为腹部肥胖是腹腔内部的脂肪在堆积,这些脂肪细胞包围着主要的内脏器官,会影响血糖代谢,引起血脂异常和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这些都是引发心脏病的重要因素,“裤带越长,寿命越短”。
走出肥胖认识误区
中国老百姓有个传统观念,认为肥胖是福相、是丰满。实际上,肥胖是导致心脏病、高胆固醇、高血压、高血糖,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
那么,衡量肥胖的标准是什么?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衡量整体肥胖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衡量腹部脂肪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的指标是腰围(WC)。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的标准是:体重指数<18.5 为体重过低,体重指数18.5—23.9为正常,体重指数24.0—27.9为超重,体重指数≥30.0为肥胖;当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时,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将增加。
为何肥胖会引起心脏病
心脏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像一台抽水泵,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动。在正常情况下,心脏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约为70毫升,相当于多半杯水,若以每分钟平均心跳75次计算,那么每分钟心脏射出的血量就是5升。按照这个流量来计算,每天24小时,心脏排出的血液总量即要达到8000升。肥胖引起心脏病的主要机理是:
(1) 过多脂肪堆积,增加循环血容量,引起心脏负荷加重和高血压。
(2) 肥胖并存的脂肪代谢异常及高热量的进食引起的高脂血症,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细胞脂肪沉积,心室壁增厚,心肌顺应性降低。
(3) 伴存的血糖及血脂增高使血液的粘滞度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减弱,心肌细胞供氧不足。
(4) 肥胖者多不好动,过量的肥胖又使其活动量受限,从而导致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减弱,心脏代偿能力下降。
肥胖者如何瘦身
肥胖者减肥主要有饮食、运动和药物三种方法。但饮食是基础治疗,单凭药物治疗可能暂时奏效,但如不控制饮食,减肥效果不会持久。要想减肥,必须节食加运动双管齐下,既要合理控制饮食,又要坚持体育运动。运动需要能量,唯有依靠体内脂肪消耗而供能才能直接起到减肥作用。有实验证明,一个人用最简单的散步方法,每天20分钟,一年即可减轻4.5公斤。因此运动是减肥不可少的项目。
单纯肥胖者,大多数是因营养过量、活动减少、热量摄入过多所致。因而控制饮食的方法是:
轻度肥胖者,自行减少食量。例如三餐之外,首先限制额外食物,多进行体育运动和体力活动。每半月测一次体重,若减重效果不令人满意,再减三餐正常饮食量,最好每半月减体重0.5--1.0公斤。 对于重度肥胖者,应严格限制饮食量,主要是减少热量的供应,如:
1、热量的供给按标准体重每公斤20--25千卡供给。一般采取递减的方法,速度不宜过快,降至1200--1400千卡即可,不应少于1000千卡。
2、控制主食,限制含糖食品。主食量递减至250--300克/天。少用含淀粉多的土豆、红薯等食品,多选择粗粮食品。
3、适当提高蛋白质供给量。一般按标准体重每公斤供给1.2--1.5克,多选用含脂肪少、含蛋白质高的食品及豆类食品。
4、严格限制脂肪。包括食物脂肪含量、烹调油以及额外油脂食品均应加以限制。
5、注意烹调方法,少用盐,清淡少油。
6、多选用含膳食纤维高的蔬菜、水果、海藻与魔芋等食品,以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
7、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睡前不吃点心,饭后不立即睡觉。
8、戒酒。酒类产热较高,饮酒同时再加美味佳肴,自然增加热量,造成肥胖。
心脏病人秋季保健
秋季,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感觉舒畅的季节。但对心脏病人来说,可能是“多事之秋”。心脏病的患者,由于秋季的天气变化,往往引起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另外加上血压升高、血黏度增高等因素,造成心脏负担增加,使原来的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因此,在气候多变的秋季,心脏病人应防患于未然,做好保健工作。
谨防感冒:感冒发烧及各种病毒感染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应严加防范。在秋季天气突然变化时,要注意保暖;在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不要到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进行长时间的活动,以免感染上传染性疾病。
生活环境:温度骤然变化或噪音过大,会使心率增快而加重心脏负担。温度过高及气压过低,可造成胸闷加剧、呼吸困难。因此,环境要安静、清洁,室温要适度,注意通风、凉爽,空气清新。
合理膳食:低盐饮食,一天吃盐2-5克,可预防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荷;每餐食量不宜过多,需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高脂食物、辣椒、生姜等刺激性食物;少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要戒烟限酒。此外,饮水量不宜过大,如一次大量饮入,使血容量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
适度锻炼:锻炼身体要持之以恒,以提高肌体抵抗力。病情稍好时应进行适当锻炼,这样可避免便秘、坠积性肺炎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增进食欲、振奋精神,但活动量应严格控制,以不引起心慌、气促为度。
情绪稳定:情绪激动、紧张烦躁、发怒受惊等,均可使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增加,而导致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上升,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平时要注意少生气,少看惊险节目、竞技性比赛或进行竞争性强的娱乐活动等。
心跳骤停的急救
心脏因某种原因突然停跳,称为“心跳骤停”, 一旦发现心跳骤停或脉搏消失的病人,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首先要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给予实施心肺复苏,其方法为:
1、心前区叩击法:让病人平躺,抢救者将左手掌贴在病人心前区,右手握拳,以快速中等力量捶击左手背,有时可很快使心脏恢复跳动。
2、胸外心脏挤压:当上述方法不见效时,则应立即为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将病人仰卧在硬板床上,施救者站或跪在一侧,用一手的掌根贴在病人胸骨的上2/3与下1/3交界处,另一只手叠在这只手背上,两臂肘关节伸直,靠上身重量做快速挤压,使胸骨下陷约3~4厘米,频率为100次/分。
心脏挤压时,可配合人工呼吸,其方法为:去掉病人头下的枕头,将病人头向后仰,一只手托住病人的下颌,另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操作者深吸一口气,往病人嘴内吹气。操作时,心脏挤压与口对口呼吸的比例30比2。人工呼吸有效与否要看病人胸廓是否隆起。病人心跳停止也不要放弃抢救,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要继续实施抢救,直到医生接收病人后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