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
在郭靖涛主任的带领下,承德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在我市率先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先天性心脏病变、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心脏瓣膜病二尖瓣及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左、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等心脏介入技术。于2003年在我市率先开展了经桡动脉(手腕部)介入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此种方法改变了介入治疗传统的途径,避免了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引起的皮下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具有止血方便、快捷,术后活动不受限制、穿刺处不留疤痕、手术时间短、损伤小、痛苦少等优点,尤其对于患有心力衰竭,腰、腿病痛和平卧困难的冠心病患者,更适用于此种方法,目前已应用此种方法成功救治了500余例心脏疾病患者,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2006年成功为一名43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了急诊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加支架置入术,填补了我市该领域的空白。
背景资料:2006年末,我国一代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因突发心脏病溘然辞世,留给中国亿万观众很大遗憾;就在马季去世的第二天,土库曼斯坦总统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也因心脏性猝死去世;2007年6月23日下午6点半左右,在北京昌平区沙河玫瑰园别墅家中,我国著名的相声作家、一级演员侯耀文突发心源性猝死去世。马季、土库曼斯坦总统和侯耀文的相继离世应引起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进一步关注.
猝死的定义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病人,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
猝死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猝死每天都在发生,不仅可以波及老人,现在年轻人甚至青少年、儿童猝死的情况也屡屡发生,运动员猝死也常发生在体育竞技场上。我们熟悉的运动员海曼、演员古月、高秀敏等人都是因心脏性猝死相继去世的。
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猝死在各种原因的总死亡中占20%,是仅仅排在肿瘤死亡之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猝死中有75%的病人为心脏性猝死。而心脏性猝死中又有88%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美国每年有250—350万心脏性猝死的病人,而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心脏性猝死的病人可达到160万。
发生猝死的易患人群
心脏病人的猝死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各种心脏病都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中冠心病、心衰、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最常见。
1.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尸检证实90%的心脏猝死病人有冠心病,而50%以上的心脏猝死病人在猝死发生前没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2.心衰病人容易猝死,大约50%的心衰病人的死亡形式为猝死。
3.肥厚型心肌病是35岁以下人群发生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年轻或儿童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如果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其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就很高。
4.既往有心脏性猝死者容易再次发生心脏性猝死。30%—50%的心脏性猝死存活者在1年内可能会再次发生猝死。
当然,猝死也常常发生在看似健康的年轻人甚至儿童的身上,运动员猝死的悲剧常常发生在体育竞技场上。在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一些看似健康的人亦可突然发生猝死。
发生猝死的诱因
过度紧张疲劳、剧烈的情绪波动,持续吸烟、熬夜,长时间过高水温洗澡、用力大便、暴饮暴食、天气寒冷等都可能诱发猝死。另外,剧烈活动、夜间电话铃声、游泳等都可能是猝死的诱因。凌晨是猝死的高发时段。
发生猝死前的症状
大部分病人在心脏性猝死前数日甚至数月就有征兆,病人会有胸闷、胸痛、憋气、头晕、心慌、气短、出大汗、浑身乏力等不适,有些病人还会出现类似消化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有了猝死前的症状应怎么办
一旦出现这些先兆,应立即或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否则可能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特别是中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猝死;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这时候往往把发生的先兆症状忽略了,以为是工作累了或者没有休息好,而导致悲剧发生。因此,提醒广大中青年朋友一定要对上述症状保持警觉,一旦出现,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及时治疗。
猝死的预防
一旦发生猝死,抢救的成功率很低。在猝死抢救方面水平最高的美国每年有250—350万心脏猝死的病人,对猝死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和资金,也只有其中5%的病人能有幸存活.而简单的预防则可明显减少猝死的发生。那么如何预防猝死呢?
1.定时体检。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自觉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以发现是否具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潜在危险,一些常引起猝死的疾病是可以通过普通心电图检查或电生理检查发现的。
2.养成及时就医的习惯。尤其在冬季,当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就医,最好做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再制定治疗方案,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3.健康的生活方式。
1)平衡膳食:多食富含植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控制体重,防止肥胖。
2)戒烟: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3—4倍,连续吸烟可直接导致猝死。
3)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精神过度紧张还会诱发心律失常,老年人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心肌梗塞、脑出血,脑梗塞等意外。
4)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5)适量运动、避免过度: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得到改善。步行是最简单而安全的运动。
6)天冷要注意保暖,以免着凉;不宜快速喝入大量冰凉饮料,以免诱发冠脉痉挛。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诱发心肌缺血而导致猝死。
8)随身携带急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一旦发生,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立即嚼服0.3g阿司匹林片。
4.感觉不舒服而不方便住院的病人可进行遥测心电监测(电话心电图),使得不舒服时能及时将心电信号传输给医生,给出专业诊断和处理策略。
专家提示:发生猝死应如何应对
应立即争分夺秒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如果周围有除颤仪)。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发现得越早,心肺复苏术开始的时间越早,存活率就越高.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发生3秒钟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一20秒钟后,就会出现意识丧失;6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进入脑死亡阶段。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迟一分钟,抢救的成功率下降7%—10%,因此抢救必须分秒必争。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至6分钟内,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病人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
发现猝死病人后,要立即就地开展抢救:快速解开病人的上衣,用拳头对准心脏击打1-2下(起到一定的除颤作用),心跳可能因此而恢复。如果拳击无效,应立即改为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在开始实施急救的同时,呼叫周围的人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向医院求援,以进一步除颤和进行高级心肺复苏治疗,因为室速很容易转变为室颤,而室颤很容易变为心脏停搏,除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除颤必须在室速、室颤期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