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世界上公认的婴儿最好的营养食品,能提供4—6个月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出生体重及6个月内体重的增加与发达国家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而6个月后差距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只有母乳喂养的婴儿,才能在流连忘返于母亲怀抱的日子里,安宁而健康地生长。
母乳喂养有益于孩子的一生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最有益于婴儿身心健康的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是个有菌喂养过程,因母乳中所含细菌大多属于人体正常益生菌群,正常菌群很容易通过母乳进入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迅速将肠道细胞间的缝隙封闭起来,避免大分子的食物成分或一些致病细菌通过肠壁进入血液;正常菌群中的细菌,特别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促使宝宝抗感染能力的成熟,并平衡免疫调节功能,从而避免食物过敏和感染的发生。另外,母乳中富含IgA抗体,可有效避免致病菌粘附于肠粘膜上。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孩子成年后抵抗疾病的能力更强,患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的几率也更低。
要想成功地进行母乳喂养,需要妈妈在生理、心理、营养等各方面做好准备,也需要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的支持,同时了解正确进行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也十分必要:
1、要保证妈妈有丰富的营养、充分的休息、良好的情绪及大量的汤水。要满足月子里对营养的需要,产后妈妈一般应注意:增加餐次,以每日5—6餐为宜;干稀搭配,以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应;荤素搭配,避免偏食,并清淡适宜。
2、尽早开奶。出生后20—30分钟宝宝的吸吮反射较强,这时是宝宝学习吸吮的关键时期。初乳是任何母乳替代品不能取代的宝贵物质,是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天母体分泌的奶水,尽管初乳奶量较少、乳汁较粘稠且颜色发黄,但富含蛋白质和婴儿抵御疾病所需要的重要抗体,有助于预防婴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增强新生儿抗感染能力;还含有生长因子,能促使小儿未成熟的肠道发育,为消化吸收成熟乳做准备。尽管初乳的量很少,可刚刚出生的婴儿需要的量也很少,不会因为初乳少和稠而感觉饥饿或口渴,这时候重要的是让婴儿勤吸吮,通过频繁的乳头刺激,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并帮助泌乳,还可增进母子感情。
3、在哺乳初期乳量不足时,特别是在宝宝生后一个月之内,应尽量不使用奶瓶哺乳,避免宝宝出现“乳头错觉”,发生拒食母乳的情况。开始引入奶瓶时,每天只喂一次,观察婴儿吃母乳不受影响时,再逐渐增加吃奶瓶的次数。
4、提倡按需喂哺,少量多餐。当宝宝感到饥饿或母亲奶胀时就可喂哺,不需间隔3—4小时定时喂哺。宝宝饥饿的表现有努嘴、用鼻子拱乳头等。如果想试探宝宝是不是饿了,可以把手放在他的脸颊上,如果宝宝张着嘴扭过头来找你的手,那就说明他已经嗷嗷待哺了。需要说明的是,按需喂哺不等于宝宝一哭就喂,应排除宝宝因温度不适、尿布潮湿、身体不适、情感需求等因素引起的哭闹。
每次喂哺约10—20分钟,根据婴儿吸吮能力及生活能力不同,以吃饱为准。喂哺时应参考以下适当指标:
(1)喂奶时听到吞咽声;
(2)喂奶前乳房丰满,喂奶后柔软;
(3)母亲乳房有下乳的感觉;
(4)尿布24小时湿6次及6次以上;
(5)经常有软的大便;
(6)2次喂奶间,婴儿很满足、安静;
(7)婴儿体重平均每天增加18—30克或每周增加125—210克。婴儿吃饱后,乳头应及时脱离婴儿口腔。
5、正确的含接姿势很重要。哺乳时,母婴应全身放松、体位舒适,要腹贴腹、胸贴胸,让婴儿的头与身体呈一直线。正确的含接姿势包括以下步骤:
(1)托起婴儿的头,让他的小嘴靠近乳房;
(2)当乳头碰到婴儿的嘴唇时,婴儿就会张大小嘴,准备含接乳头;
(3)婴儿张大小嘴时,母亲应立即用手(拇指在乳房上部,另四指在乳房下部)托起乳房,将乳头伸入婴儿的嘴中;
(4)婴儿完全含入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后,用他的两颌和舌头压乳晕下面的乳窦来“挤奶”。
6、轮流喂哺,保证营养全面。一侧乳房排空后再喂另一侧,而下次开始时要从上次后喂的那一侧开始。这样宝宝在一天内可以从两边的乳房获得大致等量的奶水,既能吃到前奶,又能吃到后奶,营养全面,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并可有效避免两侧乳房不对称而影响美观。
7、充分排空乳房,促进乳汁分泌。旧的观念认为,乳房排空了,乳汁就会越产越少。其实正相反,充分排空乳房,会刺激泌乳素的分泌,产生更多的乳汁。传统的手法挤奶和使用吸奶器吸奶都是充分排空乳房的常用方法。
8、注意防止婴儿吐奶。婴儿吐奶现象较为常见,但如果吐奶严重将往往影响婴儿的吃奶“兴趣”。其实,只要注意哺乳方法,吐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喂奶时要平静缓慢;在喂奶中避免突然中断及有声响或亮光的刺激,或存在其他容易分神的事物;在喂奶后让婴儿采直立姿势,不要和婴儿剧烈玩耍;如果喂奶瓶,确定奶洞没有过大或过小;睡觉时垫高婴儿头部,使婴儿的头比肚子高或右侧卧位。
如果婴儿所吐的奶是豆腐渣状,属于奶与胃酸起作用的结果,为正常现象。假如婴儿呕吐频繁,且吐出呈黄绿色、咖啡色液体,或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哺乳期间的乳房保健
母乳喂养,本身就是对母亲乳房的一种保健。有些年轻的妈妈担心身材走样儿不愿给孩子哺乳,其实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只要在哺乳期间做好乳房保健,就既能喂养好孩子又能保护好乳房:
1、哺乳前:揉一揉乳房或用热毛巾敷一下乳房,有利刺激排乳,可以避免婴儿过长时间的吸吮;哺乳前不要用肥皂、酒精等刺激性强的东西擦拭乳头,以免乳头损伤。
2、哺乳时:一定要将乳头及乳晕的大部分放入婴儿口腔中,这样吸吮对母亲乳房的牵扯较小,婴儿也容易很快吃饱。
3、哺乳结束前:要用食指轻轻地压孩子的下颌,让孩子自然地吐出乳头,千万不要硬拽乳头,以免造成乳头或乳房的损伤。
4、哺乳后:可将少许乳汁涂抹在乳头上,由于人乳有丰富的蛋白质,可有效防止乳头皲裂。
温馨提示
1、如果一侧乳房有乳腺小结,应让孩子多吸这侧乳房,可以促进乳房疾病的好转。
2、哺乳期间,妈妈应戴上合适的棉质宽带胸罩,托起乳房以改善乳房的血液循环,减少乳房的下坠。
3、哺乳期间,母亲最好每天用温水洗浴乳房1—2次;每天坚持做胸前肌肉的运动,如俯卧撑、扩胸等,可以加强前胸部肌肉的力量,从而增强对乳房的支撑。
链接:哺乳期谨防急性乳腺炎侵扰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在初产妇中更易发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主要表现为乳房周围甚至整个乳房肿胀、发红、疼痛,严重者还有发烧、寒战表现。如果诊治不及时,可迅速发展形成乳房脓肿,局部溃烂、流脓,给患者的精神、生理和生活造成极大负担。
急性乳腺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是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因此预防的关键在于保持乳房清洁、防止乳头损伤、避免乳汁淤积。具体措施包括:
1、从妊娠7个月开始,每天用温开水擦洗乳头、乳晕区数次,以增强乳头部皮肤的耐磨力和抵抗力。有乳头凹陷者,应经常用手将乳头向外牵拉、按摩,以防产后婴儿吸奶困难,形成乳汁淤积。
2、哺乳期间,最好选择材料健康的纯棉内衣,并且一天一换,以保持乳房的清洁。
3、哺乳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乳晕,保持乳头部的清洁卫生;并洗净双手,以免把手上的细菌带到乳房、乳头上,引起乳腺感染。
4、每次哺乳时都应该把乳房内的乳汁尽可能吸尽,对于乳汁分泌量大而婴儿食量较小者,在每次喂奶后都应该轻轻挤压或用吸奶器使乳汁排空;如果在局部或一侧乳房内已出现乳汁淤积,应该尽快通过热敷或手法按摩等措施,及时疏通乳管。具体方法为:将一块干净毛巾浸入温开水中,把毛巾拧干后立即敷于乳汁淤积部位,每次热敷20—30分钟;热敷后再在乳房上涂少量的润滑剂,用手指从乳房周围向乳头方向轻轻按压,同时轻提乳头,这样每次反复按摩10分钟左右。一般每天可热敷、按摩3—4次。
5、每次哺乳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让婴儿养成口含乳头睡觉的坏习惯,防止乳头破损、皲裂。一旦发现乳头表皮有破损、皲裂时,应该及时治疗。具体的方法有:在喂奶前后用温开水清洗乳头;喂奶后用奶头护罩或消毒纱布保护乳头;严重者应暂停哺乳,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喂养婴儿,待乳头皮肤破损愈合后再行哺乳;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
6、注意饮食调养,多吃清淡而营养丰富的蔬菜,如西红柿、青菜、丝瓜、黄瓜、菊花、茼蒿、鲜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