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医学硕士 刘建英
最近一段时间,在我科就诊的患儿中,小儿病毒性脑炎比往年明显增多,发病年龄多数在10岁左右,少数为婴幼儿,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及精神萎靡为主要表现。病毒性脑炎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病毒性脑炎的相关知识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原因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炎症,夏、秋季多发。多种病毒均可引起病毒性脑炎,其中最多见的是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V71、埃可病毒等,其次为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等。这些病毒经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淋巴系统繁殖,然后经血流感染颅外的某些器官,此时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若病毒在定居脏器内大量繁殖,就有可能侵入脑膜或脑实质,炎症累及脑膜称为病毒性脑膜炎,累及脑实质称为病毒性脑炎,如果既累及脑膜又累及脑实质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由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加上夏季气候炎热,如饮食、休息不好,身体抵抗力下降,各类病毒极易穿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感染。
病毒性脑炎的危险信号
一般来说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经过要比病毒性脑膜炎严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首先谈一下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起病急,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水痘、腮腺炎、风疹等前驱感染。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精神不振等症状,年长的孩子会诉头痛、头晕、恶心,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精神差或以手拍打头部。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病程大多在1—2周内。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因病变在脑实质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如果病变以弥漫性大脑病变为主,则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症状。如果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喉中痰鸣音、吞咽困难要注意脑干脑炎,如果同时有瞳孔不等大或瞳孔散大,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可能性,部分患儿还伴有偏瘫或肢体瘫痪表现。有的患儿病变主要累及皮层运动区,临床则以反复惊厥发作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发热。
若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狂躁、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障碍等,容易被忽视而误诊为精神病,伴发热或无发热,多种病毒可引起此类表现,但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最严重,常合并惊厥与昏迷,病死率高。其他还有以偏瘫、单瘫、四肢瘫或各种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者。一些患者可能同时兼有上述多种类型表现。当病变累及锥体束时出现阳性病理征。病程大多2—3周。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增加,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加,分类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大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还可以参考脑电图的改变。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改变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慢波背景活动只能提示异常脑功能,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某些患者脑电图也可正常。
部分患儿脑脊液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诊断病毒性脑炎时,我们还要根据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和病原学检查,除外颅内其他非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隐球菌脑膜炎、Reye综合征等。发现颅外结核病灶和皮肤PPD阳性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
急性期正确的支持与对症治疗,是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主要治疗原则包括: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合理营养供给。
2、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3、控制惊厥发作及严重精神行为异常。
4、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静脉滴注给药。主要对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对其他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5、重症病毒性脑炎可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
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绝大部分都可以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但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严重的会造成智力、运动、视力、听力、语言障碍或癫痫等后遗症。
病毒性脑炎的预防
在夏、秋季节,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适当安排合适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居室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感染;按要求接种针对各种病毒的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乙脑疫苗等),这是预防的根本途径;发现孩子出现高烧不退或伴有头痛、呕吐、抽搐、精神异常等症状时,家长要及时送其就医,以尽量减少后遗症发生;孩子出现精神情绪异常、肢体无力、无原因的精神不振等不典型症状时,要警惕病毒性脑炎。
专家提示
立秋以后,承德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和循环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不能及时调节体内和体外温度的突然变化,很容易患感冒等病症,因此要让孩子多休息、多饮水,要注意随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虽然到了秋季,但日间气温仍然较高,食品上的病菌仍然可以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尽量减少在外就餐,避免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注意隔离消毒;要注意防止意外伤害,预防溺水、农药中毒、苦杏仁中毒、扁豆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