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因昼夜温差较大,感冒患者明显增多,特别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因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差,极易伤风感冒,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在正常情况下,感冒一周左右即可治愈,可在夏秋交替之际,由于天气忽冷忽热极易复发,所以如何预防感冒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补充水分,保持湿润
进入秋季后,要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多吃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水果与蔬菜,如甘蔗、梨、苹果、石榴、葡萄、菠菜、藕等。日常沐浴后可擦护肤霜,以锁住皮肤水分,降低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二、注意冷暖,起居有节
入秋后气温变化大,应及时增减衣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依照自然界在秋季“阴长阳消”的规律,早睡早起。
三、稳定情绪,加强锻炼
秋令主“收”,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平衡。秋天日常气温不算太低,适宜户外运动,但由于早晚气温较低,老年人容易受寒,因此不宜到室外锻炼,可以在屋内适当活动。
四、调节饮食,少食辛辣
秋季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少吃辛,多吃酸”。这里所说的“辛”,除了辣还包括五辛食物,如韭、蒜、葱、姜、椒等;所谓酸性食物,是指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此外,也不宜多吃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五、药物预防
服用预防药物,可使感冒的发病率降低50%左右:
(1)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等制成,有养阴生津、清热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有干咳气短、痰少而稠、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等症状的人适用此药。成人每次服15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7岁以上小儿每次服7.5克,3—7岁小儿每次服5克。
(2)橘红丸:由橘红、瓜蒌皮、石膏等制成,有清肺热、润燥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有咳嗽不止、夜间加重、咳痰量多而且色黄质稠、喘息气急、口舌干燥等症状的人。成人每次服1丸,症状严重者加倍,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3)蜜炼川贝枇杷膏:由川贝母、枇杷叶、苦杏仁、桔梗、蜂蜜等制成,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的功效,当出现痰多、胸闷、咽喉痛痒、声音沙哑等症状时,可以服用此药。成人一次口服15毫升,每日3次;小儿酌情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