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4日是第三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的教育与预防”,口号是“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显著升高趋势。据统计,我国的糖尿病人总数在全球位列第二位。2008年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公布,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已接近10%。
糖尿病的危害
在我国病程 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78%以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急性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胰岛素缺乏过量、严重感染、降糖药使用不当,血糖过高或过低出现急性代谢紊乱。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可危及生命。
二、慢性并发症:众所周知,糖尿病对患者最大的威胁就是其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1、脑血管病:糖尿病特别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是引起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比非糖尿病者高4—10倍。常见有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梗死等。2、心脏病变: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心肌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率失常)。3、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危害眼球的主要表现。轻者眼底出血,视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另外糖尿病还能引起青光眼及其他眼病。有数据显示,因糖尿病眼病所致的失明占失明病因的第二位。4、糖尿病肾病:目前因为糖尿病肾病所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已占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的首位。5、神经病变: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最常见。6、周围血管病变: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表现为下肢冷凉、疼痛,严重时会发生溃烂发展至糖尿病足,治疗不及时会截肢,引起残疾甚至丧命。7、皮肤病变:皮肤瘙痒症,胫前色素斑,皮肤真菌感染如甲癣、足癣,皮肤细菌感染如疖、痈,糖尿病大泡等。
易被忽视的糖尿病早期信号
一提到糖尿病,很多人立刻会联想到“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但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表现为以上症状。以下就是大家所不了解或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1、餐后迟发性反应性低血糖:即下餐前出现饥饿感、心悸、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2、视物模糊或突发视力减退:血糖升高使房水、晶体渗透压变化致屈光障碍引起视力模糊。3、皮肤瘙痒或顽固性外阴瘙痒:由于血糖升高发生真菌性阴道炎致外阴瘙痒。4、不明原因的乏力:因为大量葡萄糖从尿中丢失不能被机体利用、胰岛素缺乏使蛋白质合成减少等而表现为乏力。5、肢端麻木: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出现肢端麻木、针刺感、烧灼感。还有部分患者并发皮肤疖肿、痈肿、肛周脓肿、泌尿系感染、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突发肢体活动不灵、口眼歪斜、突发心梗、关节肿、夏柯氏关节就诊于相应科室而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由于糖尿病起病隐蔽,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所以注重高危人群的预防和早期发现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其遗传因素占糖尿病发病因素的50%,特别是父母都是糖尿病的子女更容易患糖尿病。2、肥胖也是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肥胖可以产生胰岛素抵抗,长此以往使胰岛素细胞发生功能衰竭,导致糖尿病。3、有巨大胎儿分娩史的女性,即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4千克的女性。4、出生时体重在2千克以下的孩子。有研究发现,孩子出生时特别小,可能造成胰岛发育不完全,长大后,患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几率高。另外,40岁以后,体力活动少,工作强度大,精神紧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危险因素的人也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家属应如何配合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多数需在家治疗,因此家属能否积极配合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协助患者搞好自我管理,与医生一起共同努力,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其次,要正确认识糖尿病,理解关心患者,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更要倍加关心与爱护,给患者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切忌不要出主意乱投医,以免延误治疗良机。第三,配合医师鼓励和督促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帮病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四,了解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预防治疗措施,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家属应能立即识别并做简单处理。第五,合并中风、目盲、足坏疽的糖尿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家属应做好护理工作。
糖尿病人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
众所周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这故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饮食、运动的欠合理。因此,我们尤其是糖尿病人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1、饮食应均衡: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约占55﹪—60﹪,蛋白质15%—20﹪,脂肪20﹪—25﹪。为了避免血糖升高以食用蛋白质或脂肪代替碳水化合物,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相同重量的脂类食品所供应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的2倍以上。2、总热量应合理:我们人体需要的热量是由身高、体重、从事工作的体力消耗等因素决定的。总的原则是达到理想体重并能胜任工作。在总热量合理的前提下,食物种类、相互之间的搭配可以互换、组合。3、副食添加应合理:选择在两次正餐之间,其所摄入的热量应一并计入每日总热量之中。副食的添加不能代替主食。4、正确认识人工甜味剂:木糖醇(含有的食品多为康口胶、水果糖)、山梨醇(很多水果中存在)、果糖(水果和蜂蜜中存在)、乳糖(多见于乳制品中)都含有一定的热量,应计入每日摄入总热量之中。5、糖尿病人适宜运动的时间:餐后30—6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又无疲劳不适为宜。卧床的糖尿病人,应适当增加或被动增加肢体的活动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运动应持之以恒。
糖尿病的预防
1、控制体重。糖尿病的发病比例一直和肥胖“成正比”。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身高(厘米)的平方,理想值为18.5—24.9,大于等于25被称为超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保持自己的腰围。男性正常的腰围应在90厘米内,女性的腰围则应控制在80厘米以下。有资料显示,若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使2型糖尿病发病率减低一半以上。
2、避免高热量饮食,戒烟限酒。严格限制饮食结构中热量和脂肪的摄入,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低盐(每日6克以下)。减少可乐等含糖饮料的饮用。
3、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用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4、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5、定期体检。尤其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更应注意检测血糖。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因为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特点早期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标准,正常人空腹血糖应低于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如果空腹血糖在6.1—6.9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毫摩尔/升,为“糖调节受损”时期,也就是身体给自己亮了“黄灯”,应及时到内分泌专科就诊。
虽然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根治的办法,但又是可防可治的。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认识糖尿病,预防糖尿病,合理治疗糖尿病。
链接:
承德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为市级重点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均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北京301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并多次参加国内、外的专业会议及学习班,掌握了本领域先进的诊疗技术。
该科自2003年开始率先在我市将胰岛素泵应用于临床,它携带方便,控制血糖效果好,可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新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强化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儿童糖尿病患者。
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该科医务人员还致力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自2001年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大课堂以来,不断拓展健康宣教的内容和形式,又相继开展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健康宣教,迄今已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20余期,提高了公众对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健康保健意识和水平。
科室秉承“全人医疗,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2007年帮助患有2型糖尿病的贫困学生王海跃获得了美敦力公司生产的、目前性能最好的712型胰岛素泵,重新为这个11岁糖尿病女孩插上了梦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