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约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现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78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7‰,居各类残疾之首,而且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人。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风声雨声、虫鸣鸟啼、天籁音乐、亲人叮咛……很难想象,失去了声音的世界将是怎样的枯燥和寂寞。众所周知,耳朵就像眼睛一样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门户,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要保护双耳,经常长时间待在嘈杂的环境中、长期使用入耳式耳塞及高分贝听音乐等诸多因素正在侵蚀着我们的听力健康。恰值3月3日又一个“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我们以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这三大人群为例,给大家做些健康提示,祝愿广大市民朋友拥有健康听力,享受美好生活。
爱耳护耳从儿童做起
爱耳护耳从儿童做起,我们把儿童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逐一进行分析。
出生前:胎儿致聋主要原因 胎儿期,特别是前12周,是听觉器官发育的关键期,对外界的不良刺激特别敏感,许多先天性耳聋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致聋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遗传性聋约占耳聋总数的50%以上,其数量相当惊人。由于遗传方式比较复杂,父母听力正常,子女可以出现耳聋,这一点应引起充分注意。另外在近亲婚配者的后代中,遗传性聋的发病率明显增大;2、感染性因素: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某些病原微生物,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杆菌、梅毒螺旋体等均可导致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异常,其中侵袭力最强的是风疹病毒。在妊娠的前3个月内,母体感染了风疹,新生儿出现感染性聋的几率可达60%;3、医源性因素:孕妇使用了某些药物或接受了某些医学检查可引起胎儿听觉器官的损伤。因为有些药物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奎宁、水杨酸制剂、抗肿瘤药物等进入了胎儿体内,可作用于听觉器官,导致耳聋。长期使用保胎中药也会引起胎儿听觉器官的损伤。放射线和同位素可致胎儿发育障碍已为医学实践证明,在怀孕期间应避免接触;4、全身因素:除上述原因外,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患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一氧化碳中毒、乙醇中毒以及重大精神创伤、严重营养不良等,也可能造成胎儿听力障碍。
出生后:婴幼儿致聋因素 胎儿脱离母体的保护,生活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许多因素可致聋。如为早产及低体重儿,因其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对环境适应能力差,易发生疾病。另外,体重不足2500g,往往也可能伴有听力障碍。因此应把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列为“耳聋高危新生儿”范畴,定期对他们进行听力检查。再者,产程过长、羊水中有胎粪污染、生后有脐带绕颈等原因可使新生儿缺氧,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内耳毛细胞极易受损,引起听力损失。如产程中被迫使用引产器械,像胎头吸引器、产钳或手法引产过于粗暴也可损伤听觉器官及听觉中枢,导致耳聋。
造成婴幼儿耳聋的原因很多,情况也更复杂,除上述遗传因素、感染性因素外,还包括使用耳毒性药物以及外、中耳炎性疾病,头颅外伤、肿瘤、噪声等。
家长如何参与保护孩子的听力 主要包括:1、计划妊娠,避免母亲慢性疾病或感染对早期胚胎的影响;2、有家族耳聋史夫妇的胎儿应做耳聋基因产前诊断;3、用药时禁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奎宁、水杨酸制剂及抗肿瘤等药物;4、孕期母体一般不要接受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以免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5、出生后24 小时即进行听力筛查,第1次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内进行第2次复查,如第2次复查仍未通过则建议在生后6个月内进行听力学诊断检查;6、在语言发育最佳时期(3岁以前),家长要特别关注婴幼儿有无听力异常表现,如1—3月: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所惊吓;3—6月:不会寻找或不会望向说话的人或发声音的物体;6—9月:不会望向说话中提及的对象;9—12月:不会根据指示做简单的动作;12—15月:仍未能讲第一个字;15—18月:不会回应大人的呼唤;18—24月:仍未能讲简单短句;24—30月:表达词汇少于100个字;30—36月:仍未能讲4—5个句子等;7、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切莫随意挖耳以免造成鼓膜外伤穿孔;感冒后及婴儿吐奶或呛奶后注意中耳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听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目的是让患儿最大程度地达到和接近正常同龄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
中青年预防听力损失
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及竞争压力较大的生存环境中,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中青年,时感身心疲惫,加之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经常熬夜、出入歌厅等具有强烈噪音的场所及长时间配戴耳塞听音乐等都可使听力受到损害,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严重者甚至会时有眩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殊不知这些都有可能是耳科疾病在“作祟”。
中青年如何保持耳健康 1、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情绪;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富含锌、铁、钙的食物,切忌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素类食品,切忌暴饮暴食,必要时戒除烟酒。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防止微循环障碍,减少听力损伤;3、远离噪音:听收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应尽量少听MP3,听时应把声音调至40—60分贝(一般谈话声或略小),每隔半小时休息十分钟;在KTV、迪厅等嘈杂环境中停留的时间切勿过长等。
如何有效延缓老年人听力下降
中国的听力损失患者已超过2000万,其中至少有40%—50%是老年性听力受损患者。人到老年,各器官功能都会衰退,听觉器官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趋老化。人到60岁左右,大约有30%会对高频的尖细声产生听力困难;到了80岁左右,50%—70%的老人高频听力损失达50—70分贝。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小声音听不到,大声音又嫌吵,与人交谈有时能够听到声音但听不清讲话内容,言语识别率明显下降,给生活带来不便。
老年人耳保健六要点 很多临床资料表明,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是促进和加重老年人听力减退的重要因素,同时噪音及用药不当同样也可促发老年性耳聋。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朋友可从以下六方面加强保健,延缓听力减退:1、营养膳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及鱼类、牛羊肉等,控制脂肪摄入;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嗜烟和酗酒的习惯;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3、积极治疗和控制相应疾病,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4、耳部自我保健:叩鸣天鼓,静坐闭目养神,用双手心紧贴两耳孔,五指贴耳后脑部,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叩后脑部24次,然后快速将双手掌离开耳孔。如此,连续做lO次。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此项运动有醒脑强智、聪耳明目等作用,可防耳病;5、耳部按摩:双手按、揉摩两耳廓,再牵拉两耳廓,以其发热发红为度,反复进行多次,可在叩鸣天鼓后进行;6、老年人在50岁以后,应每年进行一次定期听力检查,专业人员可对听力损失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准确判定,倘若语言频率听力损失超过35dB或更多时,可选配适宜的助听器,以提高生活质量。
爱耳护耳涉及到我们整个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重要的内容,儿童阶段预防最重要,中青年及老年人要更注重饮食及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护双耳,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