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中心医院儿科专家刘建英谈春夏交替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防治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蛰伏了一个寒冬的病毒、细菌也乘机大肆繁殖。春季气候多变,天气忽冷忽热,而婴幼儿免疫功能差,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差,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故最近一段时间,市内各大医院儿科门诊患儿又见增多。
春夏交替婴幼儿常见疾病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呼吸道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二是传染性疾病,如手足口病、水痘、麻疹、流脑、腮腺炎等;三是过敏性疾病,如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疹等。积极预防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有效应对婴幼儿常见疾病的策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春季最常见的疾病,俗称“感冒”, 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烦躁不安、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热程2—3天,不超过一周,多数患儿于3—4天内自然痊愈,少数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并发症。并发细菌感染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常增高。
治疗策略:上呼吸道感染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及并发症。1、注意休息,多饮水,加强护理,注意隔离。2、可服用板蓝根、大青叶等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但不要超过一周。3、体温超过38.5℃,要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亦可用退热栓剂或温水浴降温。4、咳嗽重者适当选用小儿止咳糖浆等化痰止咳药物。5、如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抗菌素。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自然病程3—4天,如果3—4天后仍有发热、较重的咳嗽、喘息、精神差等症状,要警惕合并其他疾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肺 炎
临床表现: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也称“喘憋性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肺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居室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致病微生物较多时容易发生。细菌、病毒、支原体均可引起肺炎。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和接触感染。支气管肺炎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频繁的咳嗽、气促,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腹泻或呕吐,重者可出现心肌炎、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重症肺炎的表现。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发病。其突出表现为喘憋和肺部哮鸣音,喘憋可呈阵发性,严重发作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患儿的全身症状较轻,可不伴发热,部分患儿伴有轻度的腹泻。病程一般为1—2周。
治疗策略:1、肺炎患儿一般需要住院治疗。2、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如吸氧、雾化吸入、抗感染治疗及其他的对症治疗。3、作为家长,要加强护理,给予患儿营养丰富的饮食,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4、注意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麻 疹
临床表现: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典型症状是在3—5天内发热至38℃—39℃,发热的同时出现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与感冒相似,但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是本病的特征。发热后2天左右,在口腔颊粘膜上有白色斑点,大小不等,称为麻疹粘膜斑。发热3—4天后,按顺序发出疹子,一般先从耳后、前额、发际部开始,逐渐波及面部、躯干及四肢,出疹的同时体温增高至40℃左右,全身症状加重。出疹3—4天后,疹子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处见麦麸状的细微脱屑,体温也随着下降,恢复正常,7—10天痊愈。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1—2周后完全消失。一旦麻疹治愈,可获终身免疫。
治疗策略:1、要注意隔离,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注意给患儿保暖,在发热出疹期间多喝水,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清除。3、给予易消化又营养丰富的食物,特别要注意补充维生素A。4、发热有助于皮疹透发,所以出疹期高热不退可用小量的退热药,但体温不要降得太低,维持体温在38℃左右。5、保持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洁,避免强光刺激。6、若患儿高烧不退,咳嗽加重,呼吸急促,有可能并发了肺炎,若患儿声音嘶哑,呛咳,可能并发喉炎,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哮喘
临床表现:春季里空气干燥,加上风多、风大,花粉、飞絮的扩散量也大,过敏体质的婴幼儿容易诱发哮喘、皮炎、结膜炎及鼻炎等。婴幼儿哮喘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和喘息,发作前可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有喘鸣音,有时反复咳嗽为唯一症状。严重病例呈端坐呼吸、恐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治疗策略:1、出现喘息症状要及时就医。2、哮喘患儿可立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3、保持患儿安静,予以吸氧、补液等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病原为肠道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全年均有发病,5—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患儿先出现发烧症状,然后在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一部分患儿在肛门周围和下肢皮肤也会出现类似的皮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咽部疱疹,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全身症状。绝大多数患儿7—10天自行痊愈,不留后遗症,也不留疤痕。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治疗策略:首先要注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粪便等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不要随意丢弃,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后,不要急着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可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口服利巴韦林、板蓝根等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如果患儿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发热、精神差;年龄在3岁以下,应到指定的医院留观。如果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则提示病情严重,要及时到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春夏交替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
1、增强婴幼儿抵抗力,平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铁、锌等的食物,及时纠正潜在的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锌缺乏症等营养性疾病。
2、平时注意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最好每天排大便一次。
3、适时增减衣服。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不要急于给孩子减衣,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加衣物。
4、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要保持室内清洁,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加强室外活动。让孩子到室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吸入新鲜空气,可增强孩子的免疫功能。
6、保证充足睡眠。春天易发生“春困”,保证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又可增强其免疫力。
7、手足口病流行期每天晨起要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异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的孩子要远离花粉等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