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口死于心脏病。最新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过去4年里,我国有越来越多年龄在21到45岁之间的年轻人患上心脏病,而当中有90%是男性。吸烟、劳累、紧张都会增加心脏的负荷,从而使心脏病发病提前。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注,世界心脏联盟于1999年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其永恒的主题是“健康的心,快乐人生”。
心脏是人体不可以休息片刻的器官,每天要跳动10万次左右。它推动血液流遍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运走有害物质。心肌本身靠冠状动脉来输入氧气和营养物质,如果脂肪在冠状动脉内堆积,就会引发冠心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预防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将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危险因素可防可治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如果得到明确诊断并坚持规范治疗,是能够预防和成功控制的。2、血脂异常 血脂水平异常,包括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都可以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血脂水平。3、烟草 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如果很年轻就开始吸烟、吸烟量很多或是女性吸烟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更高。无论已有多长时间的吸烟史,只要戒烟就可以显著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戒烟越早,获益越大。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将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早发生心血管疾病,而且对全身造成更大的损害。如果糖尿病患者是绝经前期的女性,糖尿病会消除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显著升高。5、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使发生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50%,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6、不健康膳食 高盐、含饱和脂肪多的膳食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7、大量饮酒 每天少量饮酒会降低心脏病危险,但是饮酒超过一定量就会引起心肌损伤。每天适当的饮酒量为啤酒350毫升(约1听)、葡萄酒148毫升(约4两)、40度白酒45毫升(约1两)。8、药物 一些药物,如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可以增加心脏病的危险。
及时发现预警信号
1、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2、疼痛: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患者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心绞痛。3、气短:气短是心脏病常见症状。最显著特点是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性气短是指体力活动后出现气短症状。4、紫绀:皮肤、粘膜、耳轮周围、口唇鼻周、指端发紫。5、水肿:全身或下肢水肿,有时还会出现胸腔或腹腔的积水。6、心悸:患者常感心悸,尤其在活动以后。有以上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错过最佳的诊治时机。
健康理想 理想健康
一带五:通过维持健康生活方式或改善不健康生活方式,把好心血管疾病第一道防线,从而预防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
双心健康: 心脏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诊治; 心理健康: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
4+4健康策略:4个健康行为:不吸烟/戒烟>12个月、坚持运动(中度150分钟/周,剧烈75分钟/周)、饮食习惯为清淡饮食、体重指数即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24;4个健康因素:不吸烟/戒烟>12个月、血压<120/80mmHg、空腹血糖控制在3.9—6.1mmol/L、总胆固醇<5.1 mmol/L。
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很好的状态,包括:心胸豁达,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运动;不吸烟,不酗酒;家庭和谐,适应环境;生活规律,善用闲暇;与人为善 自尊自重;合理膳食,防止肥胖;爱好清洁,注意安全。身心健康七大标准是:食得快: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醒后精神饱满;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良好的处世能力: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合理膳食预防心脏病
1、减少每日胆固醇的摄取。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应超过300mg/日,少吃肥肉、动物油、高脂奶品及蛋黄、动物内脏等食品。2、控制脂肪的摄入。不应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控制在总热量10%以内。增加不饱和脂肪酸量,使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维持在适当的比值。3、食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少吃或不吃蔗糖或葡萄糖等简单的碳水化合物。4、总热量限制在标准量以内,使体重维持在标准水平,如果超重(标准体重±5公斤为正常) ,应进一步限制总热量,或适当增加体力活动。5、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豆制品,食用液体植物油。6、减少钠的摄入,每日在10克以下。7、饮酒:不饮或少饮,每日量不超过推荐的适当饮酒量。
专家建议:心脏病患者应每餐少吃一点,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如果冠心病患者过分饱食,大量血液流向胃肠道,全身循环血量减少,心排血量随之减少,这样会造成心肌相对供血不足。此外,过于饱食还可以引起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黏附性增加,局部血液减慢,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一旦心肌缺血缺氧与心肌耗氧的需求增加构成明显矛盾,就将诱发心绞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