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想过要为自己的血压做主,或者更进一步为自己的健康做主?这听上去似乎是一个滑稽的问题,因为有不少人都在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具个人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人想管又管不住自己,甚至明知故犯、知错就错,比如大吃大喝、大量吸烟等;这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紧迫而大家共同努力就能做得很好的问题。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
可能大家都知道,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每年的10月8日是我国的“全国高血压日”,其目的就是要警示人们:高血压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流行性疾病,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更高,形势更严峻,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每年造成710万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如不加以控制,到2025年将有15.6亿人口受累,届时心血管疾病每年将会引起全球约1600万人死亡(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远比“非典”、“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大得多),其中死于心肌梗死的720万人中近50%是高血压引起的,今后20年其发病率还将增长60%。如果不进一步或彻底改变全社会的认知状态,不马上、迅速地唤醒人们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积极地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控制高血压,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这一切完全都可以通过“今天”的健康教育,让人们去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规范的治疗、预防管理计划,“明天”就能有效避免重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后天”则会拥有幸福、美满、健康长寿、高质量的生活。
内因外因均可致高血压
目前,高血压的标准定位为收缩压(大压)大于等于140mmHg(或)和舒张压(小压)大于等于90mmHg,而且以上标准适用于任何年龄的男性、女性成人,估计全国患病人数约2亿之众。而高血压的病因为多种因素,大致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应的“内因性”和环境因素的“外因性”相互作用,即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内因素约占40%,环境外因素约占60%的比例。
遗传因素方面主要是指: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的发病概率高达46%,约6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可询问到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在外部环境等因素的长期刺激作用、感应下而表现出来。
环境及其它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饮食:高钠盐,低钾、镁、钙,高饱和脂肪酸或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高糖,高蛋白质,低纤维素,中等量以上饮酒。2、体重超重或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3、精神应激:高脑力劳动而少轻松运动,精神紧张度高和工作压力大,噪声大。4、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发生在肥胖患者)。其中以高钠盐、低钾镁饮食,中等量以上饮酒,少运动和肥胖最为凸显,被世界医学专家公认为是与高血压发病最直接的相关因素。
多措并举防治高血压
防治高血压要从引起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入手,从源头干预为主,以倡导和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基础,对具有不良生活习惯、不良嗜好,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人群要加强指导、监测和管理;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要采取改善生活行为、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正确使用药物相结合的“三维立体式”治疗策略。现就具体的防治原则与方法作简要介绍:
一、从青少年抓起,中年强化,老年继续。从青少年开始启动,主要是指导青少年学会并养成良好、正确的生活习惯,杜绝危险因素;到30—50岁这个年龄段,尤其是男性、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者及社会精英脑力劳动者,主要对其危险因素和代谢指标进行干预,应定期筛查血压、血糖、血脂,及时治疗不贻误;老年阶段要继续危险因素的控制,更严密地监测血压及各项生化代谢指标,树立终生健康管理的理念。
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这既是预防高血压发病的必需要求,也是治疗所有高血压患者的基础。1、减少钠盐摄入。除减少烹调用盐外,还要严格限制各种腌制食品,每人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2、补充钙和钾盐。每人每日吃新鲜蔬菜、水果500—600克,喝牛奶500毫升,可以补充钾1000毫克和钙400毫克。3、减轻体重。尽量将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身高米的平方值)控制在25以下。4、合理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理想的血压水平,改善人的精神和心理。走路是理想的运动方式,不需要特殊条件,易执行又安全好掌握,适合各年龄段,一般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钟左右,一定能走出健康。5、合理饮食。吃饭应细嚼慢咽,总量要控制,饭吃七成饱,荤素搭配好,每周至少食用2次鱼,减少脂肪摄入,尤其要严格限制含饱和脂肪、胆固醇多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蛋黄、动物内脏、带皮肉、禽、动物油等。6、戒烟限酒。每日饮酒量不可超过10克酒精,即啤酒250毫升,葡萄酒100毫升,或低度白酒50毫升。7、心理平衡,追求阳光快乐心态。只要大家坚持改善生活行为,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就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同时对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三、降压药物治疗。必需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是指:1、血压大于等于160/100mmHg者。2、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者。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重要靶器官损害和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管病)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者。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五大类,均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要充分了解药物的疗效、机理、毒副作用、禁忌症,从是否对患者合并的其它疾病有益、是否具有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是否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等来选择降压药物,患者或家属不要随意选购降压药物,更不能依据广告或友人推荐使用降压药物。
四、血压控制目标值。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低于140/90mmHg,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要低于130/80mmHg,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目标值应在140—150 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但不低于65mmHg。
五、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80%—90%的高血压患者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肌酐、高尿酸血症等,即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这些因素对心血管危险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因此,必须在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新概念指导下实施抗高血压治疗。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衷心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搭建和谐、科学的健康平台,共同构建管理健康的“健康产业链”;医务工作者通过健康大课堂、健康进社区等方式,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民众及早登上健康快车,向着健康中国和健康中国人的宏伟目标快速前进!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我们的血压和健康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