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肾小球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4%,其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患病人数较多,尤好发于生活和劳动条件较差的青少年。在我国,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尿毒症发病率一直高居第一位,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身体健康的一大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起病隐匿,病程漫长,病情逐渐发展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如果不及时接受正规诊疗,由于病变逐渐发展,最终可导致肾组织严重毁坏,形成终末期固缩肾,临床表现为尿毒症。
慢性肾炎的表现形式
有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可能与链球菌感染有一定关系,仅15%—20%的慢性肾炎是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来的。其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
慢性肾炎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1、急性肾炎迁延不愈,病史超过1年以上。2、有急性肾炎病史,经数周或数月治疗,被认为已经“痊愈”;若干年后,可能因感染或劳累过度等诱发,临床症状又复出现。3、患者无明显肾炎表现,但炎症缓慢发展。此类慢性肾炎最多,约占总数的50%—70%。
及时发现慢性肾炎的蛛丝马迹
1、尿常规 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疾病晚期常固定在1.010。尿蛋白微量至+++不等。尿中常有红细胞及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等。急性发作期有明显血尿或肉眼血尿。用相差显微镜可检出尿中异常形态的红细胞。
2、血液检查 常有轻、中度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成比例下降,血沉增快,可有低蛋白血症,一般血电解质无明显异常。
3、肾功能检查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肾功能多属代偿期或失代偿期。
4、肾脏超声检查 可观察肾脏大小、外形、实质结构等改变。慢性肾炎可以出现肾脏缩小、皮质变薄、皮质回声增强、皮髓质界限不清等改变。
慢性肾炎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具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贫血、水肿、肾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病程持续1年以上,除外继发性因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临床上应考虑本病。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是慢性肾炎确诊的重要手段,据此可做出病理诊断。常见的病理类型有:系膜增生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局灶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等。
合理施治很重要
慢性肾炎患者站在走向慢性肾衰竭或病情缓解的十字路口,只要给予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够控制或缓解病情,避免尿毒症的发生。
1、一般治疗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无明显水肿、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不严重,无肾功能不全表现,生活可以自理,甚至可以从事轻微劳动。但要防止感染,切忌劳累,勿使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有明显高血压、水肿或短期内有肾功能减退者,应卧床休息,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至2—3g。
2、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这是慢性肾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依据肾穿刺病理诊断结果,选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多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也可以治愈。
3、观察尿量变化,适度利尿 若每日尿量仅1升,则不足排出含氮溶质,故应要求尿量在1.5升或以上,适当饮水或喝淡茶可达到此目的。对水肿明显者需要时可单独或联合应用利尿剂,剂量宜由小到大,逐渐消肿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4、控制高血压 有效控制高血压是保护慢性肾炎患者肾脏及其他器官的重要措施,应根据肾功能等情况选择降压药的种类及剂量。ACEI或ARB类药物可以很好地保护肾脏,但要注意高钾血症的发生,尤其是与保钾利尿剂合用时宜出现。常用ACEI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等;常用ARB类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若仍未能控制高血压,可加用钙拮抗剂如尼群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也可合用利尿剂等其他降压药。
5、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可以改善各种病理类型肾小球肾炎伴高凝状态,防止微血栓及肾静脉等血栓形成。
6、纠正贫血 可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及维生素等纠正因肾功能受损导致的肾性贫血。
7、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对慢性肾炎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不可过度迷信,要辨证施治,亦需避免中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及过分依赖中医中药可能导致的病情延误。
走出认识误区
误区一:慢性肾炎作为一种疾病,应该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表现。
专家纠偏:任何疾病都是有症状和体征表现的,例如肝炎有恶心、皮肤巩膜变黄;肺炎有发热、咳嗽、脓痰。慢性肾炎有什么表现呢?常见的四种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但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表现非常轻微和隐匿,几乎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而实际上病情却在发展。
误区二:慢性肾炎都是从急性肾炎转化而来的。
专家纠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简单来说,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之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对一的联系,即不是每个急性肾炎的患者都会转为慢性肾炎,也不是每个慢性肾炎的患者都有急性肾炎这个过程,仅有15%—20%的慢性肾炎患者是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化而来的。
误区三:年轻人不会患慢性肾炎。
专家纠偏:其实,慢性肾炎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而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都非常年轻,如果不及时治疗,由慢性肾炎发展成尿毒症,可能只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
链接:
经皮肾穿刺活检
经皮肾穿刺活检全称为经皮肤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法,是使用穿刺针经皮肤刺入活体的肾脏,取出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免疫病理、电子显微镜等检查,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成为目前普遍应用的肾脏病理诊断方法。
肾穿刺活检在国内外早已被普遍应用,它是诊断弥漫性肾脏疾病的重要方法,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因为许多肾脏疾病的临床分型方法不能明确诊断,在判断预后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而且许多易于漏诊的病变,只有依靠肾活检才能确诊,如间质性肾炎、IgA肾病、IgM肾病等。
由于肾活检是在显示屏直视下操作,因此可保证操作的安全准确;活检所取出的一小条肾组织,只有10—30个肾小球,而人体约有200万个肾小球;并且肾脏具有良好的贮备和修复能力,一般只有40%的肾单位进行工作,所以肾穿刺检查对肾脏功能没有损害。再者,肾脏与中医所指的“肾”不是一个概念,与性功能没有关系,肾穿刺不会影响性功能。肾穿刺是针刺入肾脏,就如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一样,穿刺部位出点血是必然的,多数在术后2—3天内便会自然止血,即使出血稍多一点,经积极处理后也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