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冬以来,承德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接诊的猝死患者明显增多,自2010年11月至今该中心已接诊80余例猝死患者,仅2010年12月14日就接诊了4例猝死患者,其中年龄最小的猝死者只有24岁。在人们不禁为其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引起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进一步了解猝死的预防知识,掌握猝死紧急救治方法,刻不容缓。
什么情况下被称为是猝死
猝死是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也可以说:因器官不堪负荷而身亡的,都称为猝死。但这与器官坏死不一样,坏死一般是伤病造成的,而猝死则是由于使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就像电脑一次性使用过度会死机一样。猝死的诊断是一个回顾性的诊断,病人突然倒地或者意识丧失,不能叫猝死,因为有可能是可逆性的,其意识有可能恢复,而猝死是不可逆的意识丧失。有的病人突然意识丧失,通过救护后很快恢复,我们称之为猝死幸存者,也叫猝死生还者。
猝死发生的预警信号
一般情况下若有以下症状应及早去医院,如发作性的胸部闷痛或有压迫感、心慌、乏力以及头晕;若突然出现低血压、胸痛、出冷汗、呼吸困难、头晕,很有可能是猝死发生的预警信号,一旦有心绞痛、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等症状时不能大意,一定要及早检查,如果为发作性的,必要时需住院或做冠状动脉造影。还有查不到原因的晕厥病人,应考虑是否有心脏病。心源性晕厥是猝死的先兆。
诱发猝死的危险因素
饮酒、情绪波动、过度运动都可以诱发猝死,尤其是早晨醒后3小时为猝死高发时段,包括没有潜在心血管疾病的人。无论是长期饮酒、情绪波动,还是进行紧张激烈运动,都可使体内代谢增快,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氧缺血,血氧供不应求,心脏会出现急性缺血,引发心脏骤停和脑血流中断,从而发生猝死。因此,心脏不好者不宜在早上的危险时间晨练、饮酒等。
90%的猝死与心脏病有关
心脏病、高血压、胰腺炎等疾病均可导致猝死,其中心脏病是最厉害的“杀手”,90%的猝死与其有关,其中80%由冠心病导致。有心肌梗死、心衰、心功能不全等病史者是高危人群。值得注意的是,还有数量庞大的低危人群不容忽视。有的人看上去很健康,但如果去做体检,就可能查出心脏肥厚、心肌病、供血不足等,存在猝死的隐患。在运动员中高发的“运动性猝死”就与此有关。与高危人群相比,这部分人防范意识差,死亡的危险更大。对于从不体检的人,猝死还可能是冠心病的第一表现。此外,特殊基因、严重缺氧、用药不当也会导致猝死。
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肥胖和糖尿病是患冠心病的最大危险因素。有关心血管病专家分析,在我国35岁至64岁的人群中,有2/3的人具有上述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而且多数心血管病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长期大量吸烟也是发生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大2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易患冠心病。体重超重20%以上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体重正常的人高三倍。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压不容忽视。女性绝经之后5年,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这是由于绝经后,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对人体的损害日渐加大,从而使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因此,绝经后的女性应经常检查血脂。
人人都应掌握猝死急救方法
发现猝死病人后应立即争分夺秒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如果周围有除颤仪)。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发现得越早,心肺复苏术开始的时间越早,存活率就越高。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发生3秒钟后,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20秒钟后,就会出现意识丧失;6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进入脑死亡阶段。抢救必须分秒必争,因为每延迟一分钟,抢救的成功率就下降7%—10%。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至6分钟,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有效抢救,病人将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更为渺茫。一旦遭遇猝死事件,旁人往往六神无主,慌乱不堪,第一反应多是拨打“120”。但这种方式反而会延误病人的抢救,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是救治猝死的一大误区。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要“分秒必争”地赶往医院,而应立即就地开展救助。快速解开病人的上衣,用拳头对准心脏击打1-2下(可起到一定的除颤作用),心跳可能因此而恢复。如果拳击数次无效,应立即改为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在实施急救的同时,旁边的人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向医院求助。
多措并举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
猝死一旦发生,抢救的成功几率很低。在猝死救治水平最高的美国,每年大概有40万—50万人死于猝死,而我国每年猝死人数“大概是100万”。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除医护人员的努力外,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及抢救公共设施的完善都非常重要。
在6分钟之内给予猝死患者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风险。因此应在公众中大力推广和普及心肺复苏方法以及相关急救知识。在美国,飞机场、体育场、购物中心、写字楼等众多公共场所都配备有自助除颤器,经过简单培训,无论是旁观者,还是紧急救助人员或警察,都可以正确操作这种仪器,为猝死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而在中国,猝死的急救知识匮乏已成普遍现象。完善重要场所的急救措施、对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的相关培训非常重要。
如何防患于未然
1、定时体检: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自觉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体检,以及时发现猝死潜在的危险信号。
2、及时就医:尤其在冬季,当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
3、早做运动心电图:有心脏病家族史者(男55岁以下,女65岁以下),应在每年常规体检的基础上做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心电图),这是目前除冠状动脉造影外,精确度最高的诊断冠心病的检查手段。
4、健康的生活方式:(1)多吃富含植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食物,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2)戒烟及控制体重,防止肥胖。(3)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还会诱发心律失常;老年人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心肌梗塞、脑出血、脑梗塞等意外。(4)生活规律、起居有常。(5)适量的体育锻炼可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6)注意保暖,以免着凉;不宜快速喝入大量冰凉饮料,以免诱发冠脉痉挛。(7)保持大便通畅,以避免用力大便诱发心肌缺血猝死。(8)随身携带急救药。一旦发生心脏不适,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立即嚼服0.3g阿司匹林片。
专家提示: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由于天气严寒人们的活动量减少,血液灌流也相对减少,如长时间久坐,全身血液循环受阻,易引起肺栓塞,从而引起大血管堵塞导致死亡。此外,由于长时间的工作、网游导致疲惫或大量饮酒等,均可引起心电生理紊乱,继而引起冠状动脉长时间痉挛或诱发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时下正值岁末年初,应酬增多,工作和家务也忙于其他时间,因此再次提醒广大的市民朋友,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预防疾病的方法,让身心得到很好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