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看似健康的人,也许会突然倒在电脑桌旁;貌似运动健将的他,也许会突然栽倒在球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一场场痛彻心肺的生死离别,猝死——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眼跃然于我们眼前,随时可能按响死亡的门铃。
什么是猝死
猝死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胰腺炎、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均可以导致猝死,其中心脏病是最危险的“杀手”,90%的猝死与其有关。在美国,每年大概有40—50万人死于猝死,而我国大约每年有100万人死于猝死,其中男性高于女性。据不完全统计,我院120急救中心仅2011年1月至3月就接诊了100余例猝死患者,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4岁。了解猝死的防治知识,掌握猝死的紧急救治方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早期识别猝死患者
饮酒、情绪波动、过度运动和劳累等都可以诱发猝死,尤其是早晨醒后3小时内为猝死的高发时段,提示发病的信号有:胸部闷痛或压迫痛、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头晕、出冷汗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千万不能大意,要立即拨打“120”或到附近医院就诊。
猝死的救治越早越好,因为心脏停跳4—6分钟,大脑皮层就会出现不可逆损伤,难以恢复意识。超过10分钟几乎不能复苏成功。而猝死大多发生在家里、公共场所或工作单位,因此,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掌握识别猝死患者及进行急救的能力。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下列情况:①突发意识丧失,呼喊拍打没有反应。 ②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 ③10秒内未扪及大动脉的搏动(限于医务人员),即可判定为猝死,并立即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复苏时间越早成功率越高。
人人都要学会生命救急术
所谓生命救急术就是心肺复苏术,即当呼吸、心跳停止时,心脏、大脑及其他重要器官因血流灌注停止而出现急性功能障碍,心肺复苏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来进行生命救急的一项技术,一经判断为猝死,应立即实施,以尽快恢复心脑供血及氧气的输送。
1、胸外心脏按压
使病人脱离危险环境,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上。方法:选取胸骨下1/3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为按压部位,施救者双臂伸直,双手重叠,十指相扣,指尖翘起,用掌根着力,以髋关节为轴,借上半身力量向下垂直按压,使胸廓下陷至少5cm,而后放松,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使按压和回弹的时间大致相等,自始至终掌根不得离开按压部位。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2、人工呼吸
目的是维持呼吸功能,以保证机体主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的有氧代谢。方法:一手捏紧患者鼻孔,另一手将其下颌向上托起,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后紧贴患者口部吹气,同时观察其胸部是否隆起,以确保吹气有效,吹气时间约为1秒钟;吹气完毕,立即离开患者的口,并放松捏紧的鼻子,使呼气,同时观察胸部复原情况。
3、特别提示
发现猝死患者后首先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在施救者对于人工呼吸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行单纯的胸外心脏按压救治即可。
多措并举使猝死患者生还
猝死一旦发生,抢救成功几率很低。提高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除医护人员的努力之外,公众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和抢救公共设施的完善都非常重要。在6分钟内给予猝死患者及时有效心肺复苏急救,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风险。在美国,飞机场、体育场、购物中心、写字楼等众多公共场所都配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经过简单的培训,无论是旁观者还是紧急救助人员,都可以正确地操作这种仪器,为猝死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而在中国,猝死的急救知识匮乏已成为普遍现象,完善重要场所的急救设施、对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的相关培训刻不容缓。
防患未然很重要
定时体检 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自觉身体健康的人,都应该定期体检,以及时发现猝死潜在的危险信号。
及时就医 尤其是在冬季,当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重或者持续时间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做运动心电图 有心脏病家族史患者(男55岁以下,女65岁以下),应在每年常规体检的基础上做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心电图),尽早发现冠脉疾病,并尽早治疗。
健康的生活方式 ⑴多吃富含植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⑵戒烟及控制体重,防止肥胖。
专家纠偏:猝死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至6分钟,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有效抢救,患者的生还希望渺茫,因此发现猝死患者后应立即争分夺秒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和电除颤。遭遇猝死事件人们的第一反应多是拨打“120”急救,但这种方式反而会延误患者的抢救,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是救治猝死的一大误区。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不要“分秒必争”地赶往医院,而应立即就地开展救助,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在实施急救的同时,旁边的人要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