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主要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强身、防病、延寿的目的。虽然目前中医养生非常“火热”,但真正能把握养生之道的人并不多,有的人认为进补就是养生,有的人认为运动就是养生,有的人认为食疗就是养生等等,其实都不准确。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养生,中医养生又有何原则和方法呢?《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被誉为四大经典之一,其中写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简单的说就是人要适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调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是养生的基本大法,通过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加强形体锻炼、饮食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阳气始敛,阴气渐长,因此是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天晴干燥,因此燥为秋天的主气,如久晴未雨、干燥太过,燥气就变为燥邪致人体发病。燥邪的致病特点有两点:一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则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燥邪的另一致病特点就是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而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阴受损,宣降失司,甚则损伤肺络,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因此,秋季养生,重在养肺防燥。下面从科学饮食、合理运动、精神调养、疾病预防四个方面与读者朋友们谈一谈关于养肺防燥的方法。
科学饮食——防燥养肺阴
为防秋燥损伤肺阴,饮食调养要注意清润,清就是稍微有点凉,润就是滋润,清润的食品有:苹果、香蕉、雪梨、柑橘、柿子、萝卜、冰糖、石榴、葡萄、蜂蜜等,实际上,这些都是秋季应季的食品,所以,我们不要吃反季节的食品,要跟着季节尝鲜。另外,秋天的补益和冬天是不一样的,不要补的太过,秋天补益的食品:莲藕、百合、蜜枣、黑芝麻、山药、龙眼肉、银耳、燕窝、花生等。秋天不可马上大补,要让脾胃充分地休息一下,这个时候甚至我们可以健一健脾胃,用胡萝卜、淮山药、莲子、扁豆、苡仁、芡实,或者适当地泡一些大麦茶、谷芽、山楂帮助消化,到了冬天再进补,这叫做冬季进补秋垫底。秋天少辛多酸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酸是主收敛的,它符合秋天阴气的收藏趋势,这叫“顺天应道”,要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蒜、香菜等,这些东西是发散的,它和秋天阳气潜藏趋势相反,此时过多食用就会逆道,不能做到“天人合一”,就会上火。在药补方面基本原则也是以滋润为主可辅以补养气血。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何首乌、杏仁、川贝等,这些药物用在秋天不是为了治病,而是用来补肺的,补肺阴、补肺气。
秋季养肺还有简便的一招是积极补充水分。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此外秋季饮食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防“秋膘”,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宜人气候,让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天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非常不利,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秋季更应注意减肥。因此应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薏米、海带、蘑菇等。
合理运动——强身敛肺气
美丽的金秋风高气爽,是运动的好季节,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收”的状态,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不要大汗淋漓,耗津伤液。运动项目应该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适时有度地进行。这样既不会因出汗多而损耗元气,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一般来说,舒缓运动重意念轻形体,稍微剧烈的竞技运动,重在形体,轻在意念。因此,老年人或身体有慢性疾病的人适合做步行、太极、气功等舒缓的运动,而中青年人可以选择球类、跑步、体操等比较剧烈的运动项目。此外建议要每天做一些腹式呼吸,中医运动养生尤其提倡运动与呼吸的协调性,在传统的健身术中,如太极拳、太极剑等,全部强调气沉丹田,调整呼吸,肺主气,司呼吸,腹式呼吸是敛肺的好方法,能使肺充分的肃降,帮助心肾相交,帮助六腑通降,使心火、肝火、胃火都降下去,就不容易患头面上焦的热证、毒证、火证,肺金生肾水,因此还能敛肺补肾。秋季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运动能给身体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容易适应进入冬季后的气候变化。
精神调养——清静防秋“躁”
秋季养生应舒畅情绪,秋季气候日渐干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或烦躁,或伤感,从而引起忧郁、悲伤,也就是所谓的“悲秋”。秋天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秋天精神调养的原则,也就是要做到清静养神,而要达到这一点,办法是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到了深秋时节,面对草枯叶落花零的景象,在外游子与老人最易伤感,使抗病能力下降,致哮喘等宿疾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天应特别注意保持内心平静,以保养肺气。
疾病预防——敛气御外邪
到了秋季,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转入收敛状态,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肺乃气之海”,“气乃人之根”。这一理论提示人们,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顺应时令的变迁,注意收敛肺气,避免发生各种外感疾患及引发各种宿疾。秋季养肺要护好呼吸道,干燥是秋天气候的特点之一。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昼夜温差变化大,这时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可乘之机,易使人伤风感冒,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更易发生秋燥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作,因此,人们应结合自己体质情况重点防范。
专家提示之一:秋天也是心脑血管病多发季节,寒冷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脑血管病人秋天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的疾病。晚秋季节,心肌梗塞发病率明显增高,应积极预防。高血压病人,秋冬之交血压往往要较夏季的血压增高20毫米汞柱左右,因此容易造成高血压急症的发生,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提示之二:秋天患腹泻的人数往往多于夏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季腹泻,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秋季气温下降,人体受冷后,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降低,导致胃病复发。因此应注意饮食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限酒。
链接:
哪些人群应少吃月饼
1、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消化能力较差,应少吃月饼。
2、糖尿病病人少吃或不吃月饼,以免血糖升高,病情加重。
3、患有胆结石的人,不宜吃月饼,因月饼的脂肪含量高,易引起疾病发作。
4、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浅尝即止,以免增加血黏度,引发不测,即便是低脂无糖月饼也要少吃。
5、体重超标者少吃或不吃高糖、高脂的月饼,以免增肥。
6、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对高糖高脂不易消化,不宜吃月饼。
7、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不吃或少吃月饼,因月饼促进胃液分泌,对溃疡愈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