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舒适,出行便捷。 “十一”期间正值气候多变之时,早、中、晚温差较大,出发前要根据旅行地气候特征带上合适的衣服,防止着凉感冒。衣着要轻便宽松,穿着过厚的衣服和带过重的东西,易给旅游者造成负担。紧身衣裤不但妨碍关节和肢体活动,而且会摩擦皮肤,压迫皮下组织,有碍血液循环,也不利于汗液的蒸发,有损健康。颜色要以暖色为主,衣服的色彩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姿态、情绪和旅游气氛等。
合理饮食,防止病从口入。首先要注意预防肠道疾病,选择有卫生许可证的餐厅进餐,不要光顾路边无照摊点;保持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购买卫生的食品;以清淡食物为佳,切忌肥肉、油炸等高脂肪食物;保证熟食,且趁热食用,切勿生食海鲜,尽量少喝含糖饮料及碳酸饮料,矿泉水是旅游最佳饮品,每天保证饮用2升左右的矿泉水,多吃水果蔬菜,少抽烟,少喝酒。
防患于未然,确保健康安全。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严重高血压、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者、急性中耳炎以及怀孕妇女最好不要去高山旅游。由于海水热容量大,秋季升温较慢,因此,海滨气温比陆地低,但海滨空气湿度大,气候阴冷,加上空气中钠离子含量较高,故患有急性风湿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渗出性胸膜炎、心力衰竭者不宜去海滨旅游,否则会加重病情,患上海滨旅游症。秋季也是花粉过敏症的盛期。有过敏体质的人最好不要选择这个时节外出旅游,更不要选择风天旅游,因为风可加速花粉的揉散,如需外出,要备上脱敏药物,如息斯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旅途中还易出现日照中暑症、紫外线辐射病等。多饮含盐类的水溶性维生素饮料;旅途中运动量不宜过大,增加休息次数。
掌握急救知识,为生命救急。1、食物中毒。食入不洁食物一小时内发病的患者可催吐排毒,先喝水再用手指抠嗓子,促使呕吐排出胃内容物,如此反复进行;口服黄连素2—5片或氟哌酸1—2片,每日3次;腹痛者可服颠茄片1—2片;避免进食难消化的食物,可多饮水,最好是糖盐水。症状严重时应及时拨打120。2、毒蛇咬伤。蛇咬后伤口有牙痕并伴有红肿和剧痛,急救方法为迅速用有弹性的条状物在伤口近心端扎结,防止毒素进入血循环,并尽快送患者去医院。3、晕车晕船。可提前口服乘晕宁;尽量不要空腹乘车,应先吃些食物。4、日射中暑。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加强通风并降温。可冷敷、水浴并给患者喝冰的淡盐水。5、创伤出血。用手帕等物将伤口紧紧包扎;对头部及肢体大动脉出血,没有骨折时要迅速用手指将出血处向下按压,或直接压迫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野外旅行途中很容易发生扭伤,扭伤初期不能按摩、被动运动等,应坐在原地休息。用毛巾浸在冷水中,敷于损伤处,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15分钟左右。有条件者,宜采用冰敷或其他治疗方法。1—2天急性期过后,用湿的热毛巾、热水袋等外敷患处,促进炎症的吸收。2—3天后,可适当活动。如伤势严重,应注意检查是否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