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近年来,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噪声污染作为一类主要的环境污染,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是引起老年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资料显示,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后听力就会受到损伤;当人处于嘈杂的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听力就会受到损伤;当人长期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为50%。2012年第十三个“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减少噪声,保护听力”。
噪音无处不在
1、交通噪音: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发出的噪声。尤其是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2、工业噪音:即工厂里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噪声污染影响。纺织厂工人、锻工及铁匠与同龄人相比听力损伤更多。
3、建筑噪音: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的特点是强度较大,且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此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
4、家庭生活噪音: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耐用电器,如彩电、音响等正在向大功率、多功能发展,据有关专家测定,由电视机所产生的噪声可达60—80分贝,洗衣机为42—70分贝,电冰箱为34—50分贝,而据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居民区的环境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若超过这个标准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手机、MP3更是成为现代生活的必备装备,殊不知在充分享用这些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人体带来种种危害。舞厅、迪厅也是时尚生活中经常集聚的场所,眩目的灯光、劲暴的舞曲,让你尽享青春,但经常暴露于这种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双耳及人体受到危害那是在所难免的。人为制造的争吵、斥骂、哭闹等也是我们生活噪声的主要来源。儿童因身体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如经常在被训斥、责骂以及争吵的环境中成长,其性格多有暴躁、偏执等缺陷。
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在介绍噪声对双耳及人体产生的危害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声音传播的途径(如下图)。耳廓相当于一个声波收集器,声波进入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三块听小骨组成的精巧杠杆系统传到内耳,之后听神经将振动信息传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
噪音会给身心带来危害
噪音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在引起听力损伤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音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
若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噪音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实验表明:经强噪声作用后,豚鼠外观正常,皮下和四肢并无异常状况,通过解剖检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到损伤。两肺各叶均有大面积瘀血、出血和瘀血性水肿。在胃底和胃部有大片瘀斑,严重的呈弥漫性出血甚至胃粘膜破裂,更严重的则是胃部大面积破裂。盲肠有斑片状或弥漫性瘀血和出血,整段盲肠呈紫褐色。其它脏器也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和出血现象。大量实验表明,强噪声场能引起动物死亡。例如,170分贝噪声大约6分钟就可能使半数受试的豚鼠致死。
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与长期在低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此外,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系统失调,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而高分贝噪声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到影响,如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下。在高噪声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并会诱发一些疾病,当然这也与个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
远离噪声保护听力
1、降低噪声源:为降低噪声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声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声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针对室内噪声,我们可将家电分开摆放,尽量不要将电器集于一室,并尽量避免同时使用。2、改变噪声传播途径,控制噪声传播:如装修房屋时可采用塑钢窗户,其密闭性较好;在进行居室装饰时,尽可能选用吸声隔音材料,以降低室内声音的混响。3、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保护受音者:在噪声源及其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声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尽量避免在环境噪声较高的地方接打手机;尽量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睡觉之前一定要摘下耳机;尽量减少光顾卡拉OK、KTV的次数;减少争吵,营造舒缓和谐的家庭氛围。
链接:下面是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的3条建议,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们提高认识,远离噪声,保护听力,健康生活:
(1)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声的允许值在75—90 分贝。
(2)保障交谈和通讯联络,环境噪声的允许值在45—60 分贝。
(3)睡眠时噪声的允许值在 35—50分贝。
专家热线
问:在我们生活中什么样的声音被称为是噪音呢?
马主任:噪声的定义我们要从物理学角度和生理学两个角度来理解。一般情况下,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我们所听到声音的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高频声听起来尖锐,而低频声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闷。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弱决定的。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从生理学及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们不喜欢、不需要、使人烦恼或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一组声音,统称为噪声。它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
问:听MP3对听力有影响吗?
马主任: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听MP3,长时间听音乐,音乐也会成为“噪音”,许多青少年就是由于过度戴耳机导致听力下降。长期处在噪音环境的工人应该佩戴耳塞,开车尽量避免少按喇叭,少急刹车。要控制去迪吧、KTV的次数和停留的时间。长期佩戴耳机的朋友只要开三分之一的音量就够了,但佩戴的时间不要太长。
问:放烟花爆竹会影响听力吗?
马主任:家逢喜事或逢年过节,我们有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以衬托热烈喜庆的气氛,但在燃放烟花爆竹时刹那的噪声可达110分贝以上,对人听力的伤害远远大于工业噪声。每年春节期间我们都会接诊多例因烟花爆震引起鼓膜穿孔的患者。在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爆破处或张大嘴巴缓解噪声对双耳的损伤。在燃放烟花爆竹10米外的范围,将耳朵捂起来,可以减少鞭炮造成的脉冲声对耳朵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