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气候多变,天气忽冷忽热,一日之内温差也较大,婴幼儿免疫功能差,不适应气候的变化,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据悉,春夏之交婴幼儿常见疾病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呼吸道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二是传染性疾病,如手足口病、水痘、猩红热、风疹、麻疹、流脑、腮腺炎等;三是过敏性疾病,如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疹等;四是消化道疾病,如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过敏性疾病不可忽视
春夏之交,过敏性疾病患儿不断增多。诱发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主要有花粉、尘螨、病菌、气候等。春季温暖湿润,适宜细菌和尘螨繁殖生存,同时,春季百花盛开,花粉便会夹杂在空气中,小儿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孩子容易诱发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以及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有哪些表现:1、儿童哮喘。有过敏性体质,或有哮喘病史的儿童,吸入某些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花粉,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鼻痒,逐渐诱发哮喘。春夏之交,气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有些儿童对空气的冷热刺激过敏,这样也会诱发哮喘发作。细菌或病毒感染也会诱发哮喘发作。2、过敏性鼻炎。每到鲜花盛开季节,有些儿童便会出现清水样鼻涕不停地流,鼻痒难忍,连续打喷嚏,这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由于气温不稳定,时冷时热,而且空气中弥漫着花粉,过敏体质的宝宝吸入花粉等过敏原引起过敏性鼻炎发作。有些家长常常将过敏性鼻炎误当做感冒治疗。3、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紫癜发病前1—2周常常有全身不适、乏力、咽痛、低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等前期症状,随后出现典型的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和(或)血尿等临床表现。4、荨麻疹。通常表现为躯干、面部出现大片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伴眼睑浮肿,皮疹常突然出现,老百姓俗称“鬼风疙瘩”。5、湿疹。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尤以春天多发。过敏体质的婴儿在受到一些致敏因子刺激后,就可能引发湿疹,春天里多见的过敏因素是宝宝吸进了空气中的花粉、粉尘或螨虫等。
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小儿过敏性疾病常常是互相关联的。首先,这些孩子常有被称之为“特应质”的遗传背景存在,避免使用地毯,控制湿度,防止霉菌积蓄等措施有利于室内过敏原的控制。其次为抗过敏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及抗IgE抗体等,剂型有外用、鼻喷剂、吸入剂、口服及静脉制剂,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哮喘急性发作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发展成为严重哮喘发作而危及生命。
预防过敏性疾病,首先要远离过敏原,如不要养猫、狗,尽量不让孩子玩布娃娃和毛绒玩具,外出郊游要注意避免与花接触,家长不要吸烟,对一些海鲜等食物过敏应忌食等;其次要防止螨虫,螨虫主要以人体或动物脱落的皮屑为食,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这是春季过敏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和干燥对防螨很重要。尽量让孩子单独睡,因为成人床铺上有很多皮屑,易招来螨虫;另外要营养均衡,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哮喘治疗和预防目的是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减少急诊就诊次数,减少医药费用。一旦出现一些过敏的症状不要乱吃药,应及时到医院诊疗,切莫将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当成感冒治疗而贻误病情。
如何远离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8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一部分患儿在肛门周围和下肢皮肤也会出现类似的皮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全身症状。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手足口病的防治:如果患了手足口病,首先要注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粪便等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不要随意丢弃,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不要急着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口服利巴韦林、板蓝根等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1、患儿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3、发热、精神差;4、年龄在3岁以下,要到指定的医院留观。如果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提示病情严重,要及时住院治疗。手足口病流行期要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预防手足口病五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
警惕流脑危害宝宝
流脑有哪些表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流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冬季的11月份至来年的5月是发病高峰。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然发热、寒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及抽搐、颈部僵硬等。爆发型流脑起病急骤、凶险,表现为休克或反复惊厥、昏迷,严重的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3岁以下婴幼儿除发热、呕吐以外,常常拒食,并伴有腹泻、睡眠不安、尖声喊叫,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及小婴儿可有前囟饱满、尖声哭叫、面色发灰、精神萎靡等不典型表现,皮肤瘀点和瘀斑是流脑的重要特点。
流脑的防治:一定要带患儿进行住院治疗。脑膜炎双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所以,临床上多选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予以对症治疗如降颅压、抗休克、支持治疗等。护理方面,家长要给予患儿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热量,并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果发现患儿有意识、呼吸等改变更要引起重视。
科学饮食远离消化系统疾病
夏季,食物很容易在高温条件下被细菌污染,进而腐烂变质。再加上人体本身汗液挥发多,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的分泌量也都会下降,导致整体消化能力的减弱,进而使胃酸的杀菌能力下降,加之夏季天气热,容易贪凉、长时间吹空调、常吃冷饮冷食等,一旦孩子受凉过度,容易引起病毒、细菌的感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炎、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婴幼儿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厌食、饮食不化、腹满胀痛、呕吐等症状。导致消化不良的原因除了卫生、饮食习惯外,儿童的情绪不好也是一方面因素;肠炎通常是由某些病毒、细菌引起,主要症状是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小婴儿容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果大便为脓血便,有可能患上了细菌性痢疾。
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
1、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家长应注意调节饮食结构,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
2、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让孩子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要在流动摊贩、卫生条件不好的饭店吃饭。
3、要注意给孩子多补充水分。
4、腹泻应及时治疗,尤其是感染性腹泻,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去医院就诊最好带上患儿的新鲜粪便以备化验。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口服肠道益生菌、肠粘膜保护剂、抗菌素如三代头孢类,可以选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要继续饮食不要禁食,不要一出现腹泻就给孩子吃抗菌素及止泻药。一旦出现脱水症状,如少尿、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不能喝水、手脚发凉等,要立即到医院治疗。
科学预防传染病
1、增强婴幼儿抵抗力,平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铁、锌等的食物,及时纠正潜在的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锌缺乏症等营养性疾病;
2、平时注意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最好每天排大便一次;
3、适时增减衣服。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初春乍暖时,不要急于给孩子减衣,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
4、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加强室外活动。让孩子到室外活动,得到日光照射,吸进新鲜空气,可增强孩子的免疫功能;
6、充足睡眠。春天易发生“春困”,保证小儿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又可增强免疫力。
医患连线
问:我家2个月的宝宝脸上长了湿疹 ,我在附近药店买了一支除湿止痒软膏,但是用了几次湿疹没好,宝宝脸上却出现了黑斑.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刘建英: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春夏之交婴儿期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由于阵发性瘙痒,孩子哭闹不安,搔抓摩擦容易引起感染。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而又是母乳喂养,妈妈要少吃牛奶、鲫鱼汤、鲜虾、螃蟹等诱发性食物,多吃豆制品,如豆浆等清热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蒜、葱、辣椒等可通过乳汁诱发患儿湿疹的食物。婴儿所处生活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平时应该尽量减少环境中的的变应原,如屋尘、螨、毛、人造纤维、真菌等。发病期间尽量不用水洗,少晒太阳,以防感染扩散,不要进行预防接种。注意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刺激,洗澡时不要用碱性肥皂。外用药要视皮肤病变状态而定,出水糜烂或红肿时,用2%硼酸水溶液湿敷,渗液与糜烂消失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湿疹霜、祛湿油、肤轻松等。但要特别注意,应用激素类软膏可产生副作用,如湿疹严重要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
问:宝宝一到春夏之交鼻子就发痒,还经常想打喷嚏,会不会是过敏性鼻炎?
刘建英:过敏性鼻炎是鼻腔在致敏性物质刺激下导致鼻黏膜肿胀并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其典型症状为鼻痒、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临床上除了这四种典型症状外,常见的症状还包括:嗅觉灵敏度下降或逐渐丧失嗅觉;眼睛红痒、常流泪,眼睑处呈黑色;头晕、头胀、头痛;鼻腔不通气而用口呼吸;鼻涕为清水涕或白色粘液,若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可为红色或黄绿色的脓涕;儿童则可因经常揉鼻子而造成朝天鼻,还可因鼻水倒流而引起夜间阵发性咳嗽、呕吐、失眠、打鼾等症状,清晨则会出现喉咙痛、头痛、流鼻血等。建议您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