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地区持续高温,各地热射病例增加,甚至出现死亡病例。我市自7月下旬也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而且由于今年雨水较多,湿度大,伏天时间长(40天),闷热天气也较往年明显。近期,在承德市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接诊的患者中,因持续高温天气致使中暑、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多,尤其是老年体弱者、孕妇、儿童及有基础疾病者更易被波及。那么,您知道在高温天气下如何防暑防病吗?下面, 就与朋友们谈一谈相关话题。
高温病是怎么回事
人体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波动在一个较恒定范围。在生理状态时,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腋窝温度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2℃)。当机体在运动或工作时,人体会因做功增加而产生代谢热致使体温升高,那么过高的热量通过辐射、对流、蒸发、直接传导、呼吸等方式进行散发,若上述方法仍无法降低体内的温度,便会造成体热蓄积于体内的现象,此时,若不利用其它的方式排出体热,则易引起“高温病”。高温可以引起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表现为大汗、口渴、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轻者在阴凉处短暂休息并补充水和盐后,短时间内症状即可消失。在气温骤升及湿度亦高时,中暑极易发生,尤以产妇、老年人、体弱或慢性病患者多见,除上述表现外,还有发热(体温可在38.5℃以上)、皮肤灼热、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转细速等表现,甚至出现昏厥、昏迷、痉挛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可危及生命。
中暑是常见的高温病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也是高温疾病中最严重、最危险的,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多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此时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过37.5℃。这是中暑的先兆表现,若及时采取措施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并喝一些淡盐水或藿香正气水等就可解暑。
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皮肤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此时体温常超过38℃。在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处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尽快散热,并在头上经常更换凉毛巾,以及用冷水淋浴或酒精擦身。
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除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表现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对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否则将会危及生命。重症中暑又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1、热痉挛。多发生在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过多而没有及时补充盐分致血中钠离子浓度迅速降低,致使肌肉发生突发的痉挛样疼痛。中暑痉挛常见于体力劳动者如机房人员、炼钢工人、矿工、运动员,以及不适应热和干燥气候的人,后者蒸发快而使过多的出汗几乎不被发觉。
2、热衰竭。热衰竭即是由水分流失(虚脱)造成周围循环不足而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极少的例子是由盐分流失引起的(排汗时同时流失盐分)。口渴可能是第一个症状,接着是食欲不振、头痛、头昏、脸色苍白,以及类似感冒的感觉(包括恶心及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注意力涣散甚至昏迷。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高温作业的车间内、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内人群拥挤,产热集中,散热困难,均易引起热衰竭。
3、日射病。这类中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暴晒下,强烈的阳光穿透头皮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充血、水肿,早期会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4、热射病。这是由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体力劳动时间较长,机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0℃以上。早期可出现大量冷汗,继之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和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二者的原因有些差别,但急救措施完全相同。
另外,有的朋友因看了媒体关于高温病的相关报道产生了恐慌情绪,有的不敢出门,有的家里24小时开空调……在这里提醒大家,只要充分了解高温病,增强防护意识,我们的身体是不会受到高温病侵袭的。
高温天气心脑血管更需倍加呵护
天气炎热,人体体表血管不断扩张,皮下血液循环的血流量随之增加,可比正常时高出3~4倍。在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下,老人的血压很容易升高,增加了发生脑中风的危险。而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黏度骤增而诱发缺血性中风和心肌梗死。在屋外进入空调房间时,由于气温骤降,血管收缩,可导致血压升高,从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加重,甚至可引发高血压危象。其次,夏天出汗多,血液易黏稠,血黏度升高易形成血栓,还可以导致血糖升高。另外,夏夜天气燥热,睡眠质量往往不高,心脑血管患者也容易发病。很多突发心梗患者并没有心脏病病史,但大部分都时常会出现心悸、烦躁、心前区疼痛等情况,因为没有引起重视及时就诊,最终酿成大祸。同时提醒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果身体一旦出现一过性(几秒内、暂时性)头晕、头疼、视物模糊、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和口角歪斜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科学预防高温病
除了要避开烈日减少外出,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预防高温病:
1、要“养心”。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要保证充足睡眠,生活中要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
2、多喝汤。当人出汗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如山楂汤、酸梅汤、绿豆汤、金银花汤等。
3、多吃粥。在炎热夏季,人的肠胃因受酷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绿豆粥、金银花粥、莲子粥、薄荷粥、荷叶粥、莲藕粥等可以防暑。
4、多吃青菜。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以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5、多吃瓜果。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热解暑的瓜类首选。
6、多饮茶。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而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喝茶者感觉舒适,渴感全消。高温作业者,如能在温茶中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高温中暑的急救自救
1、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地方休息,多饮水或含少量盐分饮料,在额部或颞部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2、如发现中暑患者症状较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把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用冷水擦拭其面部和全身,尤其是分布有大血管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及腹股沟。
小常识
九种解暑饮食
1、金银花茶:金银花(又名双花)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2、菊花茶:白菊花1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适量,代茶饮,有清热明目、消暑止渴的作用,特别适合于高血压患者在夏季饮用。
3、薄荷凉茶:鲜薄荷叶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加白糖适量,待凉后饮用,有清凉止渴、祛风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较轻者。
4、荷叶凉茶:鲜荷叶2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少许,凉后饮用,有消暑止渴、降脂减肥的作用,适合于肥胖者夏季饮用。
5、冷饮西瓜汁:将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机中打成汁状,加入500毫升凉开水及适量白糖和少许盐,在冰箱中略冷却后饮用。具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6、西瓜翠衣饮:西瓜鲜外皮(称西瓜翠衣)200克,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待凉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有清暑热、利小便的作用。
7、酸梅汤:乌梅50克,桂花5克,水1000~1500毫升。将乌梅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钟后过滤取汁,加入白糖适量和食盐少许,待冷后代茶饮。有清暑开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8、绿豆汤:绿豆100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够去除绿豆的苦涩味),水3000毫升。将绿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压锅中煮沸20分钟,待凉后饮用。有消暑热、止烦渴的作用。(用绿豆100克,大米200克,煮为绿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
9、黑凉粉:即粉冰胶,粉冰胶不但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暑,又可美容养颜、清凉解毒,对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中暑、感冒等有疗效作用。黑凉粉由果胶、仙草多糖、海藻酸钠等组成,是灰黄色粉末状物质,可溶于热水、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