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炎炎的夏日,金风送爽的秋季如约而至。俗话说春困秋乏,在这美丽收获的季节,仍然有些人感到浑身乏力、头晕困倦、心慌气短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相应。阴阳理论认为:秋季自然界的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夏季充斥在最外面的阳气,到了秋季要逐渐入里,而深居于内的阴气开始萌动,逐渐向外。这个生理过程需要一个最重要的媒介——“气”来完成。在秋季,“气”不仅要进行本身的生理功能,还有调节“阳渐消、阴渐长”的任务。所以“气”从夏季“休假”的状态一下子就到了“忙碌”的工作中来,如果此时人体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不注重养生,就会发生“气”的功能弱,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虚”,即脏腑功能活动低下。气虚开始的表现就是乏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气血足 百病除
中医所言之“气”,是指全身机能活动,范畴非常广泛,如肺主一身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还有气血同源、心主血脉、肝调畅气,所以谈到气,与肺、脾、肾及心、肝密不可分。由此可知,气虚与五脏均有联系,不同的人,症状不同,舌苔脉象不同,究竟是哪个脏器出了问题,需要辩证分析。
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者主要表现为气短声低、自汗咳嗽、易感冒。
辩证施治 肺气在人体最外,夏季与阳气一起“共同工作”,秋季肺气在做好本职工作¬——抵御外邪的同时,还要把阳气输送到人体内部,这时候如果不注重保养,肺气最容易受伤,出现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肺气还有固摄津液的作用,津液外泄,即汗出,男性会出现滑精。有些人如教师和营销人员,每日讲话多,也会耗伤肺气而出现乏力懒言;孩子叫嚷过度,导致肺气不足,肺气保卫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减弱,所以在秋季容易感冒。出现这两种情况首先要少讲话,不要大声叫嚷,然后再用药。还有一些人感冒后只是单纯的咳嗽,无痰,不发热,但是咳嗽得让人心烦,也曾拍片、查血等,均未见异常,被诊断为“气道高敏感反应”,即使服用脱敏药物,也没有明显改善。肺气虚者多数肺经脉沉细、舌质红、苔薄白,辩证为肺气虚,应用补益肺气的中药,症状明显改善。
心脾气 心慌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苍白多是心、脾气虚,在临床中多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劳伤心脾。
辩证施治 “劳”即指脑力劳动,过度思考问题,会耗伤心脾之气,这种情况多为上班族,尤其是白领女士。工作压力大,经常要加班到深夜,最终导致身心疲惫,自觉心慌,有早搏,疲乏无力,脸色不红润。中医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气虚,不能将血液上运至面,导致面色苍白。脾气虚弱,运化食物的功能弱,人体没有物质营养,就没有精神,出现神疲懒言的症状。如果是35岁以后的女士,可能出现月经的改变,脸上开始起癍。脾气虚弱还会影响肠道蠕动导致便秘,这种便秘的特点是排便困难,但是排出的大便不像羊粪球那样干燥,有的甚至便质较稀,很多人误认为是“上火”,误服“败火药”,但这些药都属于寒凉药性,殊不知本身脾气虚再服用寒凉药物直伤脾阳,脉相表现为脾经脉沉细无力,辩证为脾虚寒,需要再用温补之剂。
肾气 也有一些人来就诊的时候说:“我就感觉气够不到底,特别不舒服。”诊脉的时候会发现尺脉细弱,是肾气虚的表现。
辩证施治 中医肾主纳气,气是清轻向上的,肾负责把肺吸入的清气往下输送,一直到人体最下部的肾。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当然肾为一身根本,肾气虚的表现除了气短以外,还因不能固摄津液而导致小便频数,严重者会出现男子滑精、女子胎动不安易流产等。单纯感觉“秋乏、气够不到底”的多为中、老年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本身人体的精、气、神就开始不足,到了秋天更加明显,有的人甚至会因此误认为患了癌症等不治之症,产生心理恐惧,发展成为焦虑状态或抑郁症。此时用补益肾气的中药,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肝气 一谈到肝,自然而然想到了情绪波动,生气后出现乏力,两肋胀满,因肝主青色,所以脸色铁青,这类病人在门诊也为数不少。
辩证施治 中医理论认为气为清轻之性,易向上,最好应用升发的药物,以引邪外出。根据中医理论,凌晨1:00至3:00是肝经当令,也就是肝经在人体值班,熟睡能够养肝,但是有些人在这个时候不睡觉,而是上网或在KTV高歌等,这是最耗伤肝经的。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乏力气短、眼干涩、手脚凉、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滑精等。建议一定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再用药调养。
平衡阴阳 调整身心
中医理论讲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酷暑之后,秋季更要调整好身心。
适当运动。秋季气温下降,气候宜人,适宜锻炼。人们可以参加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这样既不会因出汗多损耗元气,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比如慢跑和冷水浴。慢跑是一项很理想的秋季健身项目,能增强血液循环,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健美。科学家还发现,坚持慢跑者得癌症的机会比较少。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至20℃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温正是在这一范围内。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但并非人人皆宜,如:皮肤遇到冷水后起皮疹、紫癜的人,以及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坐骨神经痛和感冒发烧的病人都不可进行冷水淋浴。要注意在每次健身前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避免在运动中受到伤害。有人认为身体机能不错,在秋高气爽的天气中超负荷锻炼,这是错误的。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人体阳气内敛,过度运动会耗伤阳气而引起气虚。
培养良好心态。积极、良好的心态是健康之源,避免焦躁、悲观的情绪,有利于养生。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却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有足够的自信,更要有平常心。在落叶飘零的秋季,人们难免有些伤感甚至轻微的抑郁,要多进行自我激励,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避风港,为心灵松绑。
合理补气 强身健体
心脾两虚者可吃大枣、黄芪、党参。大枣是一种药食兼食品,目前有300多个品种,婴幼儿吃枣泥,老弱者吃大枣,有助于补益心气。可选用大南枣十枚,蒸软去核,配人参一钱,包布,藏饭锅内蒸烂,捣匀为丸,如弹子大,补气用之。党参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补脾益肺,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者,常与黄芪、白术、山药等配伍应用;如血虚萎黄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气血两亏的病症,配补血药如熟地、当归等。
乌梅、阿胶为肝气虚者必备之品。乌梅为梅子的近成熟果实,经烟火熏制而成。若用青梅以盐水日晒夜浸,10日后有白霜形成,叫做白霜梅。乌梅酸涩收敛,能敛肺止咳,常与罂粟壳、杏仁等同用。阿胶常用于眩晕心悸、心烦不眠。我国的传统服用步骤是取阿胶250g,砸碎后放入汤盆或较大的瓷碗中,加黄酒半斤,浸泡一至两天。至泡软。再取冰糖200克,加水250ml化成冰糖水,倒入泡软的阿胶中,加盖。最后置盛胶容器于普通锅或电饭煲内,水浴蒸一至两小时至完全化开。将炒香的黑芝麻、核桃仁放入继续蒸1小时,搅拌成羹状。取出容器,放冷,冰箱存放。每天早晚各服一匙,温开水冲服。也可以将阿胶加工成其他食品,如阿胶粥:取大米或小米100g,阿胶砸碎后的小块15g,冰糖50g做成粥,阿胶在加入前先用开水化开后加入粥内搅匀,但不要将阿胶块真接加入粥内,这样容易糊锅底,经常食用补血益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亦可制成阿胶鸡蛋汤:将阿胶小碎块5至10克用开水一碗化开,鸡蛋调匀后加入阿胶液煮成蛋花,加入适量蜂蜜调味服用。每日晨起服用一次,治阴血不足、烦燥不宁、虚劳咳嗽等。
肺气虚者可常吃银耳、人参。银耳既是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的补药,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以及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力。 “百草药王”人参,为补肺要药,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但品名及功效各有不同: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糖参(白参):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红参:功效温补、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分与功效。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服用人参的时候不要喝茶,不能吃萝卜。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无病乱补害自身。进补切勿攀比,切勿凭价格来分高低,百合和茯苓之类的食品,滋补价值不比燕窝、冬虫夏草低。还有一个误区,有的人恒“补”不变,专服某一种补品,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全面系统地调理,不同时期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