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今年的11月14日是第七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其主题是:糖尿病的教育和预防。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慢性疾病,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并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总发病人数接近1亿,超过印度成为了糖尿病发病情况最为恶劣的国家。科学防治糖尿病,提高生命质量刻不容缓。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导致残废或者早亡。
多年从事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工作,看到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体检已经发现血糖高了,却自觉没问题而错失最好的治疗时机;治疗不科学,早早出现了失明、心肌梗死、脑梗死、截肢、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盲目相信道听途说的“药物”或者网上购“药”,低血糖昏迷而急症入院;虽然正规的用药,但仍然大吃大喝;从不系统地检查,血糖监测的次数极少;血糖已经很高,但是因为没有不适症状不查、不治等。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是减少糖尿病发生、降低糖尿病危害的关键。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得糖尿病的,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史的高出2倍以上。
2、体型肥胖的人。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体重指数>30千克/平方米2,即为肥胖。而在肥胖者当中,犹以那些“肚子大、胳膊腿细”的人危害最大。
3、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产过巨大胎儿的妇女。所谓巨大胎儿是指胎儿体重等于或超过4公斤。
4、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或冠心病的人。
5、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
6、年龄超过45岁者。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到60岁达高峰。
7、其他人群,主要包括长期高热量摄入、缺乏运动的人;长期吸烟、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的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影响糖代谢药物的人;曾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人。
糖尿病预警信号
多尿、口渴、多饮:尿里的糖分多了,带走了更多的水分,体内水分少了,就会因口渴而多饮、多尿。
多食、体重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增加,可见消瘦、乏力、体重下降,为了补偿能量,维持自身的活动,常会感到饥饿。部分儿童食欲正常或减低,体重下降得很快,甚至有精神萎靡的现象。
皮肤瘙痒:很多人会感觉皮肤瘙痒,容易发生皮脂腺囊肿。女性会感觉外阴瘙痒,而这种外阴瘙痒的罪魁祸首往往不是阴道炎,而是糖尿病。
视力下降:很多糖尿病人会感觉看东西不清楚,这是因为高血糖可使眼房水、渗透压改变导致视力模糊。
如果您认为没有以上的异常感觉就不是糖尿病,那您就错了,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体检的时候发现血糖升高,或者因为并发症、伴发病、欲行手术治疗而就诊,化验后发现血糖升高。还有一些人会有餐前低血糖的症状,这是因为进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餐后3-5小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不适当增高,这种导致的反应性低血糖也可能是糖尿病患者最初的症状。
预知并发症把握健康
糖尿病的并发症几乎可以涉及到人体的各个脏器,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1、酮症酸中毒。不管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尤其在合并感染、血糖控制差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主要表现:“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尿量明显增多,口渴严重,皮肤弹性极差。自觉气不够用而不停地大喘气,呼吸有一股烂苹果味。也可出现进食差,没力气,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者出现昏迷。2、高血糖高渗状态。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者是无糖尿病,或者仅有轻度症状,起病相对缓慢,开始表现多尿、多饮,或者进食差,逐渐出现反应迟钝、烦躁,甚至昏迷。血糖往往大于33.3mmol/L。3、低血糖症。血糖低于3.9 mmol/L,开始表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出汗、心慌、饥饿感、手抖等,如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出现脑功能障碍,如语言迟钝、头晕眼花、幻觉、躁动不安等,严重时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慢性并发症包括: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心脑血管可发生脑梗死、脑出血,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下肢血管可出现下肢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下肢发凉,皮肤温度降低,动脉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出现下肢皮肤营养不良,合并肢体坏疽等严重并发疾病。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脏、神经、心肌组织,其中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最常见。3、糖尿病神经病变。90%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障碍、颅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心血管自主神经症状及精神障碍等。4、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感染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表现足部皮肤干燥,不能分泌汗液,感觉异常,逐渐可出现足部破溃、感染、肿胀,严重时可出现坏死,导致截肢甚或危及生命。
科学防治的“五驾马车”
所谓五驾马车,即: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和糖尿病教育。
1、饮食:无论对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它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对饮食有一个误区,认为就是少吃、不吃某些食物,其实不然!糖尿病饮食应该坚持以下原则:少量多餐,总量控制,固定热量,品种繁多,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保持体重适中,避免营养过剩和不足。
2、运动: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肺功能、控制高血压、减肥、增加骨密度以及改善心理状态,但并不是每一种运动都适合所有人群,尤其是糖尿病人。糖尿病患者要遵守以下运动原则:1、应以中低运动量为宜,以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20次/分为限。关键是做有氧运动,而不是剧烈运动。2、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运动五次,每次坚持半小时以上,要持之以恒,不间断,也不要集中运动。3、因人而异,不同病人运动方式不同,肥胖和较轻的糖尿病患者应多运动,消瘦及重症患者应少运动或不运动。另外,一定要注意不要空着肚子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3、药物治疗:市面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其实,每种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针对的降糖方向也不一致,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自己的血糖波动特点,患者的体型、病程长短、有无并发症、合并症、胃肠道对药物的耐受情况等,都是选择药物种类时需要参考的。所以在降糖药物选择上,没有“最好”,只有适合不适合。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自行应用降糖药物,要在有经验的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正规降糖药物。
4、自我监测: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就等于随身带上了医生的眼睛,让我们随时了解血糖状况,指导治疗方向。除了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每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出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告诉我们平时血糖控制是否达标。对于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应根据所服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监测肝肾功能、心脏功能、血脂等情况。如果合并了糖尿病并发症,要听从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并发症相关检查。
5、糖尿病教育: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是个双向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完成,良好的糖尿病教育可以让患者充分了解病情,缓解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积极性,从而配合医生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目的。我们在每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均要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几年下来众多患者和我们从中受益。
我的健康我做主
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尤其是临床上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此为糖尿病发生的内因;诱发糖尿病的“外因”则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避免以上因素就可有效预防糖尿病:1、防止和纠正肥胖。常测体重,如果体重增加了,热量肯定摄入过量,这时就应重新考虑食谱并增加运动。2、科学饮食。避免高脂肪饮食,并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要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同时要做到粮食、肉蛋奶、蔬菜、水果的合理搭配。3、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4、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5、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6、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7、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只要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