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和躯体即“心”与身体,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共同参与人体的全部活动。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具体而言,包括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社交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具有抗打击和康复的能力。作为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抑郁和焦虑在西方被称为“情绪感冒”,意思是说“像伤风感冒一样普遍”,在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心理冲突是健康大敌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疾病都能找到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像病毒、细菌一样,能引起躯体疾病。
传统中医学观点认为,任何内在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导致身体上的变化,所以中医学非常强调心病心医,不能大喜大悲。《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便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中“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与现代健康概念不谋而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更是表明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这篇经典古文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完全符合现代精神心理学对正常心理的评定标准,并对现代人调整心理状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影响人体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情绪为何会“感冒”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已发现抑郁焦虑障碍的发病主要具有以下两种机制:
1、生物学机制:经研究证实,抑郁焦虑情绪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变化基础,其中最主要的发现为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的减少。同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轴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2、心理社会学机制:临床经验与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下岗、患严重疾病等)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加重或复发,长期的生活逆境和挫折(如慢性疾病、家庭不和、生活拮据等)也可产生或诱发抑郁症。另外,个性的自卑、压抑与逆来顺受、过分内向、对挫折和不幸习惯采取悲观的认知态度与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以及缺乏社会支持(如交友甚少)等也易产生抑郁症。
哪些表现提示“情绪感冒”了
抑郁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躯体症状:如乏力、睡眠障碍、消化道症状、泌尿道症状;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汗出、肢体麻木、口干震颤等;心理症状:如不开心、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等。此外,还有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神经症:以心慌、心前区疼痛(多在静息时发生, 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胸闷、气短、疲乏无力, 并伴有头晕、失眠多梦、烦躁、精神紧张、多汗等症状,虽然自我感觉很严重,但全身和心血管系统方面检查证实并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功能性胃肠病:以上腹部饱胀感、食欲不振、嗳气、腹部烧灼感、腹泻便秘等为主症,且无器质性胃肠疾病的证据。更年期综合征:以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等为主症。各种找不到原因的躯体疼痛:如头痛、胸痛、背痛、颈部疼痛等。
预知“情绪感冒”及早治疗
“情绪感冒”者多以躯体症状就诊,如果经检查没有发现躯体异常但是仍然感觉不舒服,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疾患可能,及时捕捉心理问题和情绪障碍的踪迹。根据我国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在2周内的每天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情绪低落,并符合下列9项中的4项以上,即达到抑郁症的诊断: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少语、少动或坐立不安;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轻生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规范治疗赶走“情绪感冒”
抑郁焦虑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一线治疗药物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HT受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疗效显著,适合所有类型的抑郁焦虑障碍,早期合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尽快改善焦虑情绪,提高疗效。但这些药物的应用均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原有躯体疾病的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治疗,症状缓解后还需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不可自行停药。因此,如果发现有“情绪感冒”的迹象,应及早到医院就诊,由医生制定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达到早治疗、早康复,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患者社会功能的目的。
心理治疗很重要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对于疾病的恢复效果更好。我国在心理疾病认识方面起步较晚,很多患者对躯体疾病可以接受,而对心理疾病特别忌讳,甚至有病耻感,宁可忍受疾病折磨,也不愿接受心理方面治疗。多数抑郁症患者希望通过自我调节来治疗,其实这是个错误。一般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得到帮助,如果心理与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就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系统的心理、药物治疗。
怎样做情绪才能不“感冒”
让食物“吃”掉不良情绪 减压食物以抗氧化物质为主,可以作为辅助方法来减缓压力。碳水化合物:米饭、面条、马铃薯、杂粮面包、地瓜、南瓜等主食类,适量摄取能促进脑部分泌脑神经传导物质,让脑部运作顺畅,头脑清醒。蛋白质:是控制脑细胞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主要物质,在记忆、语言、思考、运动、神经传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最佳食物有瘦肉、鸡蛋、豆制品、鱼贝类等。纤维质:压力过大容易造成腹部绞痛或便秘,因此适量摄取富含纤维质的蔬果、谷物,有助于消化系统正常运作。水果:是维生素的最佳来源,可以帮助释放压力。坚果类:可补充能量,且含多种矿物质尤其是微量矿物质,可增加氧化能力。忌食过量辛、辣、腌、熏等刺激性食物。
让好习惯“驱散”不良情绪 在生活起居上宜谨慎,作息要有规律,不能太劳累,按时睡眠,保持充足的休息。睡眠是大脑休息和调整的阶段,不仅能使大脑皮层细胞免于衰竭,及时补充消耗的能量,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新平衡,而且有增进记忆力的作用。因此,在作息时间上要做全面的调整和规划,避免压力“侵蚀”我们的身体。
让运动“激活”良好心情 科学、合理、有规律的定量运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助于心理平静的体育锻炼,如跑步、骑自行车远行、去健身房或者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对心灵也是巨大的安抚。
给生活注入“正能量”
如今,“正能量”是一个热词,频频见诸于报端。其实,能量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有正、负之分。如何正视负能量,更多地向心灵注入正能量呢?
生活中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要正确应对并适当宣泄,保持乐观的情绪。热爱生活并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有人说“旅游是一味良药,可以抚平心灵的创伤”,“读书可以美容”。热爱工作,在工作中修炼快乐的心态,忙了,停一停;累了,歇一歇;遇上烈日,感受大汗淋漓的痛快;遭逢大雨,想想雨后美丽的彩虹,在工作上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人生价值。学会协调与社会的关系,并在学习中提高适应力,从而减少因不和谐的社会关系带来的苦恼,保持心身健康。
健康连线
问:我因工作压力大,出现了入睡困难并逐渐加重,有时几乎整夜无法入睡,导致头晕、困倦、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并偶尔伴有心慌、气短等症状。我这是怎么了?
于爱文:从您的描述推测,您可能患了“情绪感冒”,目前诊断为失眠症伴焦虑状态,应当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焦虑药物治疗。不必过度担心,这种疾病预后良好,但如不及时就医会使病情加重或诱发躯体疾病。
问:我丈夫2个月前患高血压性脑出血,目前正在康复治疗,但我发现他最近经常紧张、害怕、失眠,食欲减退,血压忽高忽低,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这是怎么回事?
于爱文:他这是患了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卒中后抑郁,要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脑卒中后至少有40%至50%的病人有抑郁的体验,多发生在脑卒中后的2个月至1年,部分病人可能出现自杀等不良后果,需及时防范。
延伸阅读:您了解心身医学吗?
心身医学是研究“心”与身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在人类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躯体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又是一种基本的医学态度和思维方法,要求在诊断、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疾病谱宽泛,包括纯粹心因性障碍、心身性障碍,以及危重症和慢性疾病等躯体疾病导致的身心性障碍。
心身医学以多维诊断为基础,强调对所有患者的治疗都必然是心理、生理兼顾的综合性治疗,着力纠正、弥补单纯生物医学中由于专科分化而形成的“见病不见人”的弊端。作为学术技术领域,心身医学有其独立的地位,但从其内容看,心身医学又是为其它专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