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4个“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平安出行”,旨在引导社会群众关注睡眠,尽早消除睡眠障碍,保障出行安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据卫生部门发布的健康播报,我国目前约有4000万人受睡眠呼吸暂停疾病这一“夜间杀手”的威胁。遗憾的是,失眠人群中的80%都不把失眠当作病,也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广大公众了解睡眠医学,及时解决睡眠问题对于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非常重要。
别拿睡觉不当回事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为睡眠时间。无论什么人,每天都得保证足够的睡眠,否则难以拥有清醒的头脑,难以获得旺盛的精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增大,人类的睡眠时间被剥夺了许多。尤其是脑力劳动者,不但面临着睡眠时间的缩短,而且遭受着睡眠质量的降低。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但奋斗必须在保证起码的睡眠基础上进行。人在奔波和进取的快速轨道上,体力和脑力的疲劳在所难免。疲劳就得休息,而休息的方式虽然很多,但最到位的休息永远是睡眠。只有大脑皮质抑制很深的酣睡,才能有效消除疲劳,才能使人醒后思路清晰,精神焕发,事半功倍。如果睡眠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轻者可使人头昏脑涨,肢倦乏困,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重者会对人的免疫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或可使人在机能的紊乱和衰竭中付出生命。这些问题尤其应引起那些经常熬夜者的重视。睡眠必须是高质量的,如果是浅睡眠,即使睡的时间很长,也收不到休息的效果。中医认为,子时熟睡以养阴,午时少寝以养阳,即按时晚睡和午睡是防止透支健康的重要方法。
别让垃圾睡眠骚扰你
垃圾睡眠的概念是由英国一个睡眠委员会提出的。垃圾睡眠指的不是不睡觉,而是没睡好,因为一些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睡眠产生了影响,让一部分睡眠成了“垃圾”。例如,人在看电视、听音乐或玩电子游戏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课业繁重的学生和工作繁忙的上班族,他们经常是完成了作业或工作倒床便睡,但又睡不好,早晨醒来,又恋床不起;节假日的晚上不睡,白天睡懒觉,醒醒睡睡,反复多次。不良睡眠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研究表明,人熟睡时组织、细胞可以合成大脑需要的含氧化合物,解除疲劳;而处于垃圾睡眠时含氧化合物的合成会减少,会导致人白天疲劳、健忘。人熟睡时生长激素的分泌是醒时的3倍,而垃圾睡眠会让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影响骨骼、肌肉的生长。垃圾睡眠会影响人的情绪,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可能导致抑郁症。很多现象表明,像垃圾食品一样,垃圾睡眠正在成为健康生活的一个杀手。
因此,要远离垃圾睡眠,特别是青少年,即使是在假期、节日期间也不能过于尽兴。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玩游戏,到时间就要劝他们关掉电钮。孩子的卧室里,最好不要放电视、电脑或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家里要有作息时间规定,大人、孩子都要遵守。
谁偷走了你的睡眠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约占失眠原因的35%-44%,归纳起来,心理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者都有“失眠期待性焦虑”,由于某种原因一过性失眠,接下来晚上一旦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②梦有害心理: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③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④期待心理: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出现早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⑤情绪问题:有研究表明,以抑郁为主的情绪问题可能是70%失眠的真正原因。⑥失眠的慢性化:心理因素是使一过性失眠转为慢性失眠的主要因素。对失眠怀有恐惧心理、担心失眠而造成恶性循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不良暗示是失眠长久不愈的重要心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医学上对睡眠的探讨,始于寻找“睡眠中枢”,位于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的病变能够产生持久的昏睡,但非生理性睡眠,亦不能解释醒-睡周期。当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至少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牵涉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γ-氨基丁酸、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类如S因子、δ睡眠导致肽(DSIP)等。
其他因素:①外界环境因素:室内光线过强﹑周围过多嘈音﹑值夜班﹑坐车船﹑刚到陌生的地方等;②躯体因素:疼痛﹑瘙痒﹑剧烈咳嗽﹑睡前饮浓茶或咖啡﹑夜尿频繁或腹泻等;③疾病因素:许多躯体疾病如心脏病、肾病、骨关节病、高血压、胃肠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脑部疾病等。
失眠的健康风险
失眠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从短期效应来看,睡眠不足直接影响的是第二天的工作与学习,精神萎靡,疲惫无力,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危害更是巨大和深远的,大多数患者长期失眠,越想睡越睡不着,越急越睡不下,易引发焦虑症;同时失眠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有诱发某种潜在疾病的可能,如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危机生命;长期缺睡引致许多神经、精神及亚健康症状,如烦躁、抑郁、警觉和活动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消化功能障碍等;失眠对人的社会性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由于长期陷入对于睡眠的担心与恐慌中,人会变得多疑、敏感、易怒,以及相当的缺乏自信,这些势必影响其在家庭和工作中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挫败感。
如何保证良好的睡眠
起居规律 最佳开始睡觉时间应该是在晚9点到11点,如果错过了睡眠质量就会会有所下降。因为到了1点以后人体内酸性产物就大量产生了,所以一般来说不主张熬夜。不按时休息会扰乱你的作息生物钟,因此产生失眠。
做好心理调适 一旦躺在床上就应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即告诉自己我要睡了,我会睡得很好,我明早六点班会醒来,长期这样做,机体的生物钟就会对准。即便睡不着也不要懊恼或有挫折感,应放松并确信自己最后一定能睡着;运动减压 每天坚持锻炼缓解工作学习中带来的压力,但不要在傍晚以后运动,尤其在睡眠前2小时,否则反而会影响睡眠。
建立“正常”睡眠模式 修复正常的睡眠结构,摆脱失眠的困扰,睡眠习惯的改善(不借助催眠药)是治疗失眠的最好方法。
合理用物 如果经过心理调适,失眠症状仍不改善,一定要积极到医院就诊,合理使用安眠药物,但要注意以下几点:几乎所有的催眠药长期连续使用都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因为有些疾病是禁止使用催眠药的;开始时应给与治疗剂量,量小效果差,易引起焦虑,睡眠改善后再减量;催眠药物有肌肉松弛作用,易导致步态不稳,故应在睡前服用,服用后即上床,不宜在活动做事;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尤其是巴比妥类药;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应忌用,尤其是妊娠开始3个月及分娩前3个月。
延伸阅读 :您了解睡眠医学吗
人类对睡眠的研究自古有之,但直到20世纪脑电图技术的应用,才把我们带入了认识睡眠的崭新历程。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医学科学,它除了对睡眠进行基础研究外,还对各种睡眠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及其与临床各科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睡眠医学更加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睡眠医学同步发展的是现代多导睡眠监测技术, 即将睡眠期间脑电、眼动、心电、呼吸、血氧、体动等多项生理参数同步记录的方法,目前已被公认为睡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多导和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为临床正确诊疗各种睡眠呼吸疾病提供了有效保障,使睡眠疾患的诊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进步。
现在,在现代医疗机构中,系统开展睡眠医学临床和研究的传统学科已多达十几个。在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科、精神科、心理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儿科、老年科等传统学科中,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世界医学的殿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到哪里解决睡眠问题?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面临“睡眠危机”的公众。
小窍门 :失眠了,按按额头
如果有忧虑的事,不妨把它记下来,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比如去过的公园,看过的好电影等。然后,有节奏地呼吸,鼻子吸气,嘴巴呼出,头部、手臂、大腿依次放松。如果身体还没有进入放松状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按摩步骤,促进身体分泌助眠物质: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额头画圈按摩30秒钟;用双手食指指尖在眉尾画圈按摩30秒钟;用拇指指肚从内到外轻轻刮眼窝上下边缘;最后,将双手手掌搓热,覆在眼睛上45秒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