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气候多变,天气忽冷忽热,一日之内温差较大,婴幼儿免疫功能差,不适应气候的变化,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而患病,因此要倍加精心呵护宝宝的健康。
过敏性疾病莫忽视
诱发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主要有花粉、尘螨、病菌、气候等。春季温暖湿润,适宜细菌和尘螨繁殖生存,同时百花盛开,花粉便会夹杂在空气中,小儿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孩子容易诱发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以及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防治策略:预防过敏性疾病,首先要远离过敏原,如不要养猫、狗,尽量不让孩子玩布娃娃和毛绒玩具,外出郊游要注意避免与花接触,家长不要吸烟,对可疑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应忌食;其次要防治螨虫,螨虫主要以人体或动物脱落的皮屑为食,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这是春季过敏性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和干燥对防螨很重要。尽量让孩子单独睡,因为成人床铺上有很多皮屑,易招来螨虫;另外要营养均衡,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哮喘治疗和预防目的是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减少急诊就诊次数,减少医药费用。一旦出现一些过敏的症状不要乱吃药,应及时到医院诊疗,切莫将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当成感冒治疗而贻误病情。
小儿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其次为抗过敏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及抗IgE抗体等,剂型有外用、鼻喷剂、吸入剂、口服及静脉制剂,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哮喘急性发作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发展成为严重哮喘发作而危及生命。
积极防治麻疹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流脑、麻疹、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及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在春季传播而形成流行高峰。河北省疾控中心疫情分析显示,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麻疹疫情有大幅度上升。麻疹为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小儿身体健康。
防治策略:麻疹的治疗原则是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合并症。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手段。病人为主要的传染源。患了麻疹要早就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交叉感染耽误病情。居家隔离治疗的患儿,要做好隔离工作,隔离期一般至出疹后5天,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3周,以避免传染给家人和周围的人。目前正值麻疹高发季节,要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儿,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一旦发现发热、皮疹、咳嗽的患儿要及时送医院就诊。
重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春季最常见的疾病,俗称“感冒”, 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和接触感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烦躁不安、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热程2-3天,不超过一周,多数患儿于3~4天内自然痊愈。婴幼儿并发症多见,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喉炎及支气管肺炎。并发细菌感染者血常规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防治策略:1、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大量维生素C、加强护理、注意隔离。2、可服用板蓝根、大青叶等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但不要超过一周。3、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亦可用退热栓剂或温水浴降温。4、咳嗽重者适当选用小儿止咳糖浆等化痰止咳药物。5、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抗菌素。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自然病程3-4天,如果3-4天后仍有发热、较重的咳嗽、喘息、精神差等症状,要警惕合并其他疾病,及时到医院就诊。
远离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热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一部分患儿在肛门周围和下肢皮肤也会出现类似的皮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全身症状。
防治策略:首先要注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粪便等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不要随意丢弃,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不要急着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口服利巴韦林、板蓝根等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
1、患儿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3、发热、精神差;
4、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5、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手脚发凉;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提示病情严重,要及时住院治疗。手足口病流行期要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
预防手足口病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
天气炎热更要把住入“口”关
夏季,食物很容易在高温条件下被细菌污染,进而腐烂变质。再加上人体本身汗液挥发多,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的分泌量也都会下降,导致整体消化能力减弱,进而使胃酸的杀菌能力下降,加之夏季天气热,容易贪凉、长时间吹空调、常吃冷饮冷食等,一旦孩子受凉过度,容易引起病毒、细菌的感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炎、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
防治策略:
1、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家长应注意调节饮食结构,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
2、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让孩子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要在流动摊贩、卫生条件不好的饭店吃饭。
3、要注意给孩子多补充水分。
4、腹泻应及时治疗,尤其是感染性腹泻,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去医院就诊最好带上患儿的新鲜粪便以备化验。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口服肠道益生菌、肠粘膜保护剂、抗菌素如三代头孢类,可以选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要特别提示的是此时家长要继续给孩子饮食而不要禁食,以防脱水。家长们切记千万不要擅自给孩子吃抗菌素及止泻药,如孩子出现了少尿、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不能喝水、手脚发凉等症状时,要带孩子到医院经医生诊断后用药。
如何远离“红屁股”
婴幼儿尿布疹即我们常说的 “红屁股”,是小宝宝春夏之交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宝宝因局部红肿,瘙痒疼痛,常哭闹不安,影响睡眠。
防治策略:
1、选择好尿布。尿布以柔软舒适、透气和吸湿性强的纯白棉布为好。旧的床单、被里或棉衬衫等做尿布,看似很柔和,但在显微镜下,可看到上面布满一层细细的毛刺,不仅易损伤宝宝娇嫩的皮肤,还会引发肛门炎症,甚至造成肛瘘。2、及时更换尿布。新生儿约一小时排尿一次,百天后的小宝宝常常是一睡醒会尿尿,要随时更换,尤其是大便后更要换尿布。女宝宝常尿湿背部,换尿布时背部要多垫一层;男宝宝多往前方尿湿的多,在前部要多垫一块尿布。
3、勤洗屁股。天气炎热,除了每天为宝宝洗澡外,每次在换尿布时,要用清洁的温开水给宝宝洗净屁股。忌用肥皂和其它清洗剂,以免刺激娇嫩的皮肤。
4、保持屁股清爽干燥。晚上用尿裤千万别包得太紧;白天最好让宝宝光屁股躺在垫有尿布的凉席上,尿湿后换一块即可。不要随意用护肤品。
5、注意防治腹泻。腹泻是引发 “红屁股”的常见因素,预防腹泻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对宝宝用的奶瓶、小勺、碗筷等所有饮食用具,须经常煮沸消毒;吃的饭菜要新鲜洁净;生吃瓜果需开水烫洗;常为宝宝洗手,尤其是玩耍后更要及时清洗干净。如果腹泻严重,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