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2014年6月6日是第1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活动主题为“关注眼健康,预防糖尿病致盲”。糖尿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会严重损害视力健康,是目前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广大群众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认识和重视,有效控制血糖,及早、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可以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导致的视力损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治疗途径就是要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病史越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
由于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已经成为失明、肾衰竭、心脏病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成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病史10年左右的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在50%以上;超过20年,发病率几乎为100%。有10%的糖尿病患者在起病5-9年就可能发生眼底病变。由于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出现视力下降后才就诊,而这时病情往往已很严重,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已造成不可逆性视残甚至永久性失明。
为何得了糖尿病视网膜会病变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素激素及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眼组织、神经及血管微循环改变,造成眼的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微血管是指介于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小于100-150µm的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网,是组织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的改变,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使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间的联合被破坏,造成小血管的渗漏。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视网膜及肾脏,是致盲、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哪些症状表明视网膜已病变
糖尿病可引起两种类型视网膜病变:增殖性和非增殖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是指视网膜损害刺激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有害无益,其可引起纤维增生,有时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也可长入玻璃体或引起玻璃体出血。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患者,眼睛会干涩,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视力下降,眼底会出现出血点、硬性渗出等,严重者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的新生血管、导致眼底出血,患者可表现为严重的视力障碍。
哪些检查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血糖检查:定期测定血糖水平,监控糖尿病病情发展。
2、眼底检查:常规查眼底可以了解糖尿病病人眼底的情况。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如在眼底镜下尚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就可出现异常荧光形态。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下发现的微血管瘤比眼底镜下所见要早,要多得多。能够发现普通眼底检查无法发现的视网膜病变。
4、其他检查:如视力检查、视网膜电图、mfERG等检查可以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
出现视网膜病变要早治
1、控制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根本是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应当首先并经常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2、降低血脂 对于血脂偏高和视网膜黄斑区及其周围有环形硬性渗出的糖尿病患者,应摄取低脂饮食,并应用降血脂药物,如肝素、氯贝丁酯。肝素通过激活脂蛋白酯酶而降低血脂,同时它也能降低视网膜中脂质储存,氯贝丁酯有类似效果。曾有报道服用氯贝丁酯4次/天,可减少视网膜渗出及提高视力的作用。
3、控制血压 血压升高可加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当高血压得到控制时,荧光渗漏显著减轻,故应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控制血压。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2次/天,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减轻作用,这可能与它抗高血压作用有关。
4、光凝治疗 激光治疗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有效方法。临床实验证明光凝治疗在两个方面对该病的发病过程有有益的作用:一是导致新生血管退化并阻止它们再生;二是减少黄斑水肿。光凝治疗前须有完整清晰的眼底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资料,详细了解病情和病变位置。光凝后应作定期随诊和复查,了解疗效,若有新的病变出现,可考虑追加光凝治疗。
5、玻璃体切割术 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当发展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5期时,因为玻璃体积血和玻璃体的增殖膜,已经失去激光治疗的时机,只能采取玻璃体手术,但手术费用昂贵,术后还需要激光治疗,而且因为病情已然很重,视网膜的血管大部分闭塞,术后视力一般会很低下,所以早期治疗、早期预防是根本。
做好自我管理保障眼健康
1、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控制好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的根本,如果病人已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不要紧张,将血糖控制在平稳水平,因为波动的血糖一样会造成疾病的发展,同时在医生的建议下口服一些改善眼底微循环的药物。
2、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的程度。
3、合理膳食
(1)合理控制总热量
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碳水化合物不宜控制过严
原则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但不能过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太少,不易被病人耐受,同时,机体因缺少糖而利用脂肪代谢供给热能,更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3)减少脂肪摄入
脂肪的摄入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高脂肪饮食可妨碍糖的利用,其代谢本身会产生酮体,容易诱发和加重酸中毒。肥胖病人应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每日不宜超过40克。消瘦病人由于碳水化合物限量,热能来源不足,可相应提高脂肪摄入量。
(4)蛋白质的供应要充足
糖尿病饮食中的蛋白质供应要充足,摄入量要与正常人相当或稍高。有合并症时,应按医生的指导决定蛋白质的摄入量。
(5)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在感染、并发其它疾病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更要多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别是要注意维生素B1的供应。一般谷类食品中含维生素B1较高,由于糖尿病饮食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往往造成维生素B1来源的不足,容易出现因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患。维生素B12可以改善和缓解神经系统症状,维生素C可以预防微血管病变,这些维生素都应当适当补充。饮食中钠盐不宜过多,高钠易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锌的供给不足可以使胰岛素分泌减少。饮食中锌最好的来源是肉类、海产品和家禽。
(6)食物中要富含食物纤维
食物纤维可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改善葡萄糖耐量试验,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浓度,并可降低血脂浓度,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并发症。摄入食物纤维最好食用来自天然的食品。
小常识
适当体育运动利于糖尿病人身心健康
糖尿病病人不宜参加激烈的比赛和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的运动可使体内升糖激素水平升高,从而使血糖升高;同时,过量的运动还可使脂肪分解产生酮体,导致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病人的运动原则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好选择羽毛球、乒乓球、保龄球、游泳、慢跑、快走、骑车、登山等中等活动量的运动,也可选择家务劳动、步行购物、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较轻活动量的运动。总之,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不要作为一种额外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