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体观”理论认为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气血运行亦相应地升发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体质正常的人能够顺应季节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体质异常的人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感觉“上火”、失眠多梦、无精打采、汗如雨下、经常腹泻等,女性朋友还会出现月经的异常,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人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舒服症状,到医院做检查却发现各项指标没什么大事,有的医生建议调整心态、服用中药来调节。看来夏季的中医养生是改善上述症状的有效办法。
降“三火”
心火旺盛 在中医学五行理论中“心主火”,“心开窍于舌”,心火的表现就是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甚至脸上起痘、面红目赤、尿频、小便色黄等。还有工作比较繁忙压力比较大的上班族,劳伤心脾,会耗伤心血。
中医健康处方:夏季应注意调整心情,凡事心平气和,不要焦躁。切忌大喜大悲,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缓解压力,适当增加锻炼,以免以热助热,火上浇油。推荐几种降心火的方法,如用荷叶、莲子心、通草代茶饮,可在炎热的气候中获得清爽;单用莲子心泡茶;一周吃2—3次凉拌苦瓜;莲子栀子汤: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鲜竹叶30克,生石膏20克,一同入水煎15分钟左右,去渣取汁,再入粳米50g熬粥的食疗方,对于心火导致的口腔溃疡、“上火”等有效。
肝火旺盛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升发,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调畅气机”,即阳气的升发由肝来调控,如果肝调节功能太旺盛,就会产生“肝火”,主要表现是烦躁易怒。女性朋友还会在体检中发现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等。
中医健康处方:保持良好的心情是养肝护肝的关键。尽量少生气,遇事要冷静,稳定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以免伤肝,不给火气上升的机会。中药调理以预防肝火上升:常用夏枯草、桑叶、菊花或金银花、茵陈调治肝火;菊花与枸杞都是中药护眼的药材,夏季常喝枸杞菊花茶,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降肝火食方: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服食。
阴虚火旺 属于中医“虚火”,主要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多见。症状有手脚心热、口干、头晕耳鸣,伴有出汗,这种出汗的特点是平时没事,一觉得热就马上出汗,出完汗又即刻觉得冷。患有慢性疾病如月经过多、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或不正确服用保健品、滋补品的人,长期服用药物伤阴,也会引起上述症状。
中医健康处方:中医“虚则补之”,阴虚要补阴才见疗效。选择和缓的运动,体内经络畅通,调节阴阳平衡。如足部按摩疗法每天睡前半小时,赤足在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上(也可选购简便的塑料健康路)走约5—10分钟。滋阴降火的食疗:生地黄粥:生地黄汁150毫升、大米100克。大米煮粥,粥熟加入地黄汁,搅匀食用。盐莲子心茶:将莲子心30粒用水煎,放入盐,每晚临睡前服用。中药吴茱萸研末,醋调后敷脚心治疗虚火导致的口腔溃疡,疗效很好。
防“两虚”
每到炎热的夏季,很多人会出现乏力倦怠、胃脘不适、不爱吃饭、没精打采,对事情失去兴趣等症状,有的人还容易出现反复腹泻。
气虚 夏季是人体阳气升发的季节,但是有人先天体质差,阳气不足,就会气虚乏力。
中医健康处方:气虚补气为先。对于阳气不足的人,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季是最好的补养季节,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建议青少年除了学习以外要多进行体育运动,适合气虚体质喝的茶:黄芪当归茶,黄芪、当归比例为5:1。气虚消化功能不佳,定要细嚼慢咽,七分饱,否则容易脾胃积滞。食疗方:山药薏米黄芪粥。
血虚 中医认为“血汗同源”,出现血虚乏力。伴随乏力还有一个重要的症状就是失眠,女性朋友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老年人气血相对不足,在夏季出汗伤阴。
中医健康处方:不能靠节食来减肥,科学饮食、适当锻炼才是健康的前提。偏食是个不好的习惯,要纠正。特别指出的是少喝饮料,饮料营养价值不高,冷饮喝多了还会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可能导致胃肠功能混乱,反复腹泻。血虚者使用药物养生重点在于补血调血,常用的补血中药有熟地黄、阿胶、西洋参等。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如阿胶糯米粥、四物鸡汤等。熟地黄以河南产品怀庆地黄最佳,有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免疫力之功能。
平素脾虚肥胖的人到了夏季易感乏力,挥汗如雨,容易感冒,咳嗽痰多,饮食不注意就会腹泻,有的人一喝啤酒就拉肚子,这都是痰湿惹的祸。痰湿体质的人小便看上去特别浑浊,泡沫多。张开嘴,会发现这类人舌头比较大,舌苔也厚,口气重。痰湿体质的人要以清淡饮食为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当运动出汗特别多的时候,不要马上吹空调、吹风扇,也不要马上去冲凉,如果受到凉气的“袭击”,痰湿体质的人最容易使外湿内湿相合,伤身体。另外,多食一些中药如薏米、白扁豆、赤小豆等都是健脾祛湿的佳品。